这个等式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的天主教圣徒和神秘修女亚维拉的德兰,再往前就是佛陀了。“痛苦”和“苦难”其实是同义词,佛陀说,是我们对曾经拥有的或认为应该得到的东西的依恋造成了苦难。抗拒是一种自愿的行动,可以增加苦难,也可以消除苦难。这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根据这个数学公式,苦难也可以被视为自愿的。因为如果你把抗拒降为零,苦难就会同样消失。
苦难是对发生的事情的心理抗拒。事情可以造成身体上的痛苦,但是事情本身并不能造成苦难。抗拒才会形成苦难。当你有心理抗拒时,压力就产生了。
环境并不是我们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我们对环境的反应才是。是抗拒还是接受?这是人生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而且也不容易回答。
佛陀教导有“四圣谛”,第一条就是苦难无处不在。不只是在集中营,不只是在监狱,不只是在历史性衰退期。苦难是我们生命中的常客。一旦你停止专注于常有的苦难,反而开始集中注意力减轻痛苦和找寻苦难经历中的意义。一旦你修正你的期望并意识到苦难是常有的,就像氧气和电,你就可以依赖于苦难;但是如果你不再关注它,你就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生活给予你的其他事物上。
心理创伤是有伤口的。如果伤口清理干净又包扎得好的话,它就能够痊愈,也许连伤疤都看不见。我们都有伤痕,绝望时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绪。但是我们的健康与我们实际的创伤关系并不大,更相关的是我们医治伤口的方法。古埃塞俄比亚有句谚语:“掩盖疾病的人不要期望治愈病症。”
对于有些人(右脑思维者)来说,表达自己即是发泄,因为这意味着释放了情绪。对于其他人(左脑思维者)而言,与苦难经历的交锋可能会推出一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的逻辑或原理。不管你属于哪一种,你都可以将苦难转化,并与其意义相联系,从而发展出一段叙述、故事或者主题,并可使你明白,从长远看来,这种经历是你在人生道路上与之相匹配的意外收获。不过要注意,并不是用这些表达继续沉溺苦难中,而是要发现一切可能出现的意义。
重要的不是我们从生活中期望得到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回报生活。不要再追问生活的意义,而是要把自己想成每日每时被生活质问的对象。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行为和表现,而不是以语言和苦思作为回答。
回顾一下你所面对的挑战让你成长了多少。列出5个形容词,比如有创意,有耐心,有同情心,聪明和适应能力强,来描述经历苦难之后的你。然后想象这个“崭新的你”在世界上怎样做出贡献去帮助你成为其他人的榜样。在艰难时刻萌生的新习惯和行为,会在你前行时支持并强化你的个性。
意义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你,当你和朋友交流,家人闲逛,只要你肯打开心扉去呈现自己,正如尼采说的,衡量我们自己的是我们如何把痛苦或苦难转化为我们生活的意义。
感到失望意味着你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另一方面,当你仍然觉得你可以影响结果的时候,你就会有挫败感。
目前你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事与愿违的?如果要你界定那是失望还是挫败感,你会选哪一种?失望是承认事情已经过去,所以常伴随着泄气或挫败感。
从每天早上起床那一刻起,我们心中就怀揣着各种期望。可能是天气不错这种普通事,也可能是一次答辩,一场演出。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他的著作《选择的悖论》中认为:“我们在控制自己的期望上多下功夫,要比做任何其他事情更能影响我们生活的品质。” 这个公式所表达的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高。
社会科学家压力克斯·米克洛斯研究过人们对经历的感知质量,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现实感受。他提出人们是根据“四个差距”来建立对于满足感的感知水平:你拥有的和你想要的之间的差距;你拥有的和你认为其他人拥有的之间的差距;以及你现在拥有的和你曾经拥有的最好经历的之间的差距;你拥有的和你觉得你应得的之间的差距。
关于这些差距的一个问题是,现代社会倾向于以“快乐跑步机”的方式生活。我们适应快乐和我们的处境,一旦我们习惯了,就开始从生活中期望得到更多。当初“让我们生命之船漂浮”的事物,不管是我们喜欢的度假胜地,还是从我们办公室向外看到的海湾景色,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我们忘却。很多时候,就是这种对期望的提升和对已拥有一切的满意度下降,导致了米克洛斯模型里更大的差距。
永远不要把你的内在和其他人的外在作比较,因为我们从来不会真正知道其他人的境况。解析这个方程的秘诀是,要认识到我们并不一定更要抑制我们的期待,而是要抑制让我们在事与愿违时感到的极度失望的“理所应得”的态度。当我们愿意做出调整来接受事实时,当我们停止对生活应该怎样的妄想时,改变就会发生。
应对失望的方法之一是,在最初试图改变某些事情的结果时保持乐观,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调低期望来振作精神。方法二是稀释现实的重要性,有些时候你必须问自己,这个结果对你来说究竟多重要,失望有时候只是像被蚊子叮过一样,20分钟后就可以忘记了。
遗憾是失望的姐姐,她有期望和向往。这是一种更加成熟的情绪,表达对因不幸的个人选择而导致的结果不满。说的极端一点,遗憾就是责任感的放大,我们选择痛苦地沉溺于遗憾,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自责。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作《未选择的路》中描述了充满岔路的人生,并以这样的一节作为结束语: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悔恨可能比遗憾更此人心痛,但是遗憾比失望更深一层,因为如果你当时“可以,应该,可能”选择另一条岔路,你现在就不会有这般难过的情绪了。
“如果”和“当初”堪称最伤感的两个词,它们很简介地归纳出遗憾带来的苦恼。这种情绪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但是遗憾并不全是负面的,它可以促成我们采取行动去更正错误,并且从中汲取教训使我们将来受益。遗憾与许多其他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缺少及时性,它总是来自动作完成后的反省或后知后觉。
《选择的艺术》一书作者席娜·伊格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家高档超市里设置两个果酱品尝柜台。其中一个柜台有24种口味,而另一个只有6种。那个有24种口味的柜台吸引了60%路过的顾客,而那个口味较少的柜台只吸引了40%的人。但是那些有较多口味选择的顾客只有3%购买产品,而另一边的柜台有30%的人会付钱。有多种选择只是个愉快的干扰,但是过多的选择会导致某种程度的麻痹,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是一种压力。
选择果酱看似平常,但事实是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可能让你感到遗憾,因为那是你自己作的决定,很难把责任推卸掉。后悔就隐藏在选择的面纱下。
选择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祝福也能诅咒。它会加重你收集信息的负担,增加你因为太多选择而无所适从的可能性,提高你对决定的期望,增加你做出“错误的”选择后遗憾与自责的可能性。
遗憾分为两种,“可预期的遗憾”和“做出决定后的遗憾”。我们最常遇到的情况是后一种,即做出某种决定后感到遗憾。拿抛硬币来说,如果有两种选择,一种无论结果怎么样都稳赚100元,另一种抛对赚200元,大多数人会选择拿那稳赚的100元,因为遗憾的风险较小。
当我们已经做出某种决定后,倾向于采取逃避的鸵鸟政策来空我们的“避免遗憾”。遗憾是一碗情绪大杂烩,你的选择和责任感就是原料,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叹悔经历就是故步自封。”但他也奉行 “对诱惑妥协就是摆脱它们最快的方法”。
猜忌是害怕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常在爱恨情仇中出现。爱情中的猜忌通常包含三个主体:你,你的爱人和你的情敌。
假设我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看到路边有车相撞,我会减速,部分原因是要小心点,同时也想偷偷瞥一眼汽车残骸及事故受害者。我们队猜忌的着迷与之类似。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名人八卦喜欢以猜忌为头版标题,因为只有负面新闻才能大卖。猜忌是大多数人都熟悉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忌是导致婚姻破裂的首要原因,猜忌的一部分诡计是伪装成爱。对于忠贞爱情和强迫性猜忌的辨别,经常会让很多诗人回味到深更半夜。“猜忌就是那个打着救爱之名,把爱杀掉的恶龙。”
研究证实了一个奇怪的悖论: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伴侣表现出一点点的猜忌。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写道:“被爱微不足道,偏爱才是我所想要的。”有些人有可能用猜忌来测试自己能否在伴侣身上安全地投入更多的感情。
一般有猜忌心得人会有以下三个个性特征:①他们自视不高;②他们认为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有很大的差距;③他们重视看得见的成就,比如变得富有、出名、受欢迎,尤其是相貌出众。而那些猜忌心不强的人则有较高的自尊心,自我感觉良好,不那么在意成功的光鲜外表。
因此自尊的根底是价值感。猜忌是一种可预期的情绪,有些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会试着想象最坏的情况来预防损失。对一个自尊心不强的人来说,想象伴侣被人诱惑也许是他应付预期的失望的一种方法。每当产生这样的情绪,应该自问:“我的自尊感如何?” 当我们猜忌别人时,经常是因为那个人所散发的奇妙特质在自己身上找不到,猜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情绪,但反过来也可以把它视为对你的邀请,让你打开心扉去追求多彩生活,增强自尊心。
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倾向于神经兮兮或者杞人忧天的人往往很不容易被信任;另一方面,那些和善的,生性被信任的,善于合作的,富有同情心的人却不那么猜疑。你戴的是一副什么样的眼睛?如果你戴的是一副着眼于风险的眼镜,要知道你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建立一段感情的信任,让爱绽放,因此你要确认你的伴侣有耐心。
焦虑通常是源于过度关注危险出现的可能性,以及在你即将要面对的事情前毫无准备的心情。焦虑让我觉得自己很渺小、丑陋、无能,这不是件容易与人分享的事情。
大约20%的人经历着某种焦虑紊乱,回想一些令你焦虑的事吧。经济问题?为人父母?公开演讲?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大多数焦虑的潜在因素来自你对还未发生的事情或经历的期望。
首先让我们认识到,当我们憧憬未来、幻想最糟糕的结果时,我们实质上是在”欢迎“焦虑。极端一点说,死亡—人生旅途的重点—是引起我们焦虑的最普遍的一种经历。很久以前我学过一个最好的应对机制,那就是活在当下。
这个方程中存在两个变量:你不知道的(不确定性)和你不能控制的(无力感)。通常两者是相互影响的:你感觉越不确定,你就会感觉越屋里。因为感觉无力会使人精神衰弱,所以这个方程运用乘法产生一个指数的结果。如果你能改变其中一个变量,减小到接近零,你就可以明显降低你的焦虑。
如果焦虑是你这一周生活电影里的男主角,那么抑郁成为女主角或者女配角的可能性就有六成。我认为抑郁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要承担的风险的一个特技替身。焦虑源于我们对于不能处理迎面而来的生活的畏惧,但当我们对生活感到抑郁、失望、悲哀时,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安全的。当你抑郁时,你不会期待太多,当然对冒险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如果说焦虑是对不确定性和陌生的恐惧,那么抑郁就如你每次从衣柜中取出的那件旧大衣所散发出的气味和感觉一样确定。尽管它也许不适合你今天扮演的角色,但却是穿起来很舒服的一件。当你对生活充满焦虑时,你会心安理得地滑入一个你期望不高的地方。
焦虑是一种情绪,而非性格缺陷。极度渴望控制自己生活的人往往会受到焦虑症状的重创。高焦虑人群往往会成为高效能、高成绩和强大的个体,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大影响,在事情出了纰漏却无能为力。焦虑应该是提醒我们生活失衡的重大线索,无论是思想过分以未来为导向、还是对生活的控制欲太强。追求完美,会放大焦虑。焦虑不是一种平衡状态;它不是我们应该奋斗的对象。但我们可以欢迎它进入我们的生活,然后反问自己,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减少我们的不确定性或无力感。
当焦虑袭来时,制作一张平衡表列出你知道的和你能影响的。首先,去掉你对不知道的事情的神秘感。焦虑潜藏在黑暗中,所以用手电筒去照亮那些干扰你的事情吧。创建一个“担忧期”,并在这段时间内尽可能地沉迷于担忧。一旦担忧期过了,而你心里明白几个小时后或明天将有另一个担忧期,就把那些焦虑的想法从大脑中驱逐出去吧。想想最极端的结果,再想想每一环节发生的概率是多少?你会发现很多焦虑只是幻想。应对焦虑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必过于执着,顺其自然便可。
“使命”这个词可能让人望而生畏,因为很多人会把肩负使命与被挑选出来进行某种神圣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诗人纪伯伦曾问道:“谁能让行动和信念,或是使职业和信仰分离?” 我愿意将使命理解成我们和工作联结的三种方式之一,无论工作有无薪水,是自我选择还是情况所迫:一份工作、一个职业生涯,或是一种使命。此外别无选择。
一个人必需回应他的命运,否则便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人必需向它屈服,向它投降,顺应命运的选择。有很多人躲避命运,无视使命,因而庸碌一生。当你听从于使命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就会发生。使命会让你充满能量,而毫无意义的工作会使你疲累空虚。有使命的生活表明你寻到了内心深处迸发情绪的能量。
80%的美国人说,即使他们继承了足够使他们不必再工作的遗产,他们仍会继续工作。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继续从事目前的工作,只代表他们不想退休和离开职场。工作就是看得见的爱。沉着的自信是一个能将工作升华到超越职位或职业的人的不变特征和标志。实践使命的人本质上都是积极地。
如果你找不到使命,那么开始回想你人生中的一个时刻或经历,你深深的快乐感超过了普通人所能感到的痛苦。我们都渴望我们的人生或者我们的工作,能够是我们自我最好状态的延伸。不要担忧你的使命在你的工作之外,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关键是要确保在你工作以外的使命中投入充足的时间,而它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你也绝不知道它能将你带往何方。
评价“想做”和“不得不做”方程。我们有多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中想做(快乐)和不得不做(痛苦)的事的比率。你的工作给予你动力还是耗尽你精力?那么问你个问题:“这个工作会让你变成怎样的一个人?”
你是一个工作狂还是边工作边玩闹的人?真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每当我完全中了工作的魔咒时,我就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能够区分开工作狂和生活在使命中的人的依据,就是看此人是感觉被囚禁了还是自由的。
大部分成瘾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工作狂与酗酒,吸毒一样可以具有同样的毁灭性,甚至比其他成瘾更难治疗。毕竟,对大多数人都以工作养家糊口。那么治疗方法是什么呢?
各种成瘾都和我们在逃避什么相关。通常我们会沉醉于那些能够改善我们心情的事情,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迫切需要逃脱那些正在吞噬我们的情绪或恐惧。在你剥下任何成瘾症的表层情绪后,你会发现一些隐藏的共同情绪,比如自卑、不可爱、羞耻以及诸如害怕失败等各种恐惧。
问问你自己以下10个涉及你和你的工作之前关系的问题吧:
1. 你经常因为工作缠身而忽视你的家人、朋友、健康和其他一些生命中重要的部分吗?你能暂时放下你的手机吗?
2.如果你画一个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饼图,其中有多大的块是工作造成的,又有多少是来自生活的其他面呢?
3.在和工作关系以外的人聚会时,你有多少时间谈到了工作呢?
4.你是否多少是个完美主义者,宁愿自己完成工作,也不想委托他们,因为他人做得不如你?
5.你擅长为自己卖力工作找借口吗?
6.你相信金钱、名誉或者职业上得到的尊重能解决你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吗?
7.你的自尊心过分依赖他人的意见吗?
8.你是否会因为脑里想很多事情,或者觉得如果不用睡觉就能多做很多事情而无法入眠?你会因为完成一项任务甚至挽救局面形成的快感成瘾吗?
9.你是否更容易从逻辑上去分析情绪而不是去感受?“亲密”这个词是否会让你毛骨悚然?
10.你知道坐着不动10分钟什么都不做是什么感觉吗?
研究表明,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作狂:①强迫依赖型;②完美主义型;③追求成功型。就像其他成瘾一样,减小方程中的被除数(你在逃避什么?),将使你从习惯性行为的束缚中得到释放。大家应该对“机会成本”这一概念不陌生,它指的是当你在某一活动中投入时间或者金钱时,你不能同时将他们投入其他事情中。“你在逃避什么?”这一问题可以帮助你检测当你过分集中精力工作时的机会成本。请列出5件你为之而活的事物,并把它们显示在电脑桌面上。当你每次开始新的项目计划时,你就会意识到你花在那些项目上的时间会让你和这些生活中更有意义的事情渐行渐远。
在心理学中,“内驱力”和“激励”是同义词,是竞争状态下所造成的情绪负荷状态。一个人的内驱力或激励字一定程度上是决定表现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旦激励的程度超越了最理想的程度,多余的内驱力将会使他的表现打折扣。理想的表现状态能维持的时间很短,在这段时间内,头脑、身体和情绪系统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是一种超然的状态,是在兴奋和乏味之间、放松和焦虑之间的最佳状态。
心流是一种既集中又放松且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其他杂质的高度投入的状态。它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自我实现、超凡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喜欢看赛场上运动员们保持全神贯注,或者说充满心流的状态。
盖洛普咨询公司研究发现,15%~20%的成年人几乎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心流体验,同样比例的人却似乎从未体验过这种令人愉悦的感觉。剩余60%~70%的人偶尔有过,也许每月或几年一次。
如下方的两张图,心流状态就是个人技能和挑战达到平衡时的状态。
第二幅图表示当一个人失去这种平衡所表现出的各种情绪。一般表现为8种情绪分别是:心流、控制、放松、无聊、冷漠、忧虑、焦虑和激励。
实现“心流”状态有三个必要条件:
知道你的优势会帮助你更容易找到“心流”地带。但是如果你想更上一层楼,请记住:天赋没有练习重要。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让你精力十足,并且有一种“心流驱动”的感觉,我敢保证你不会注意你在这件事投入的时间。
有人把成功人的秘诀总结为“4C”:好奇心(curiosity),自信心(confidence),勇气(courage)和恒心(constancy)。爱因斯坦一直将他的成就归功于好奇心,他曾说:“我既不是极其聪明的人,也没什么天赋,不过是非常喜欢追根究底。”
好奇心能让我们拥有孩童一般的开放思维,没有先入之见;可能的话,它甚至能够延缓衰老,“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岁数,你会是几岁呢?”
最纯粹的好奇心是糅合了孩童最初看世界的惊奇和圣贤的一份睿智,从中察觉到知道得越多,就知道的越少,而因为这份觉悟,你会更加畅怀,甚至谦逊。
在残酷无情的经济衰退期,好奇心和弹性成正比,和焦虑与沮丧成反比。那么你还在犹豫什么呢?开始好奇吧!
要扮演自己,因为所有的别人都已经有人在扮演了。
有勇气却缺乏自我觉知的人会表现得装腔作势。因此这是一个乘法运算,而不是简单加法的方程。
自我觉知意味着你是情绪捉迷藏游戏的高手。在青少年时,当我们尝试着适应周遭,无论是加入体育社,礼仪社,动漫社,还是没有加入任何社团,我们都会隐藏真实的自己,或者主要是依据我们所参加的社团来决定我们的身份。我们变得习惯于倾听外界的声音和动态,却忘记了内心的呼声。我们过于在意给外界一个好印象,却忘记了真实的意义。
卡尔·荣格认为,在我们中年的某个时期,“深埋在个性下的自我觉知的星星之火开始变成熊熊烈焰。这时,过分压抑或者隐藏起来的自我将会压倒认知本身,随之开启一段个性的混乱时期,”也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在这一阶段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寻找那个为了去发掘你可能成为的人,而放弃现在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意愿。这也是探寻真实自我的道路。
在自我觉知的过程中发展客观性,可以运用下面4组问题:
勇气可以细分为4部分:勇敢、坚毅、诚实和热忱。
自恋狂并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症状,就像工作狂,它们处于需要其他情绪的十字路口,其中有些受到好评(自信和乐观),有些则受到嘲弄(虚荣和狂妄)。
下面是自恋者普遍存在的性格和情绪:
很少有人乐意承认自己有自恋症,真正自恋者在自己身上是看不到以上所列的性格特征的。或者,会为这些表现找借口。但是,一个富有成效的习惯很快会成为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接下来他们就会意识到,他们正生活在满是镜子的房子里。
方程式中的括号就像自我的两面镜子,对视而立。自恋症是孤独的最终表现。当一个人自我觉知膨胀时,他在舞台上或生活中对别人的关注就会变少。自尊心的平方会产生特权思想,通常会带来失望。今天最普遍可见的情绪就是“挫败的骄傲感”。不仅是房地产泡沫破灭,特权泡沫也一样。我们看到工作中一些人对周围的人毫不关心,这些人在路上抢道或在商店排队时插队,他们还会在各类网站上大放厥词。
在2006年,《时代》杂志在网络2.0时代将这项荣誉给了“你”(You),封面上是一面镜子,提醒“你”是多么重要。托尼·龙在《连线》杂志上问道:“如果不是自恋者梦想的实现,那互联网是什么?”
欢迎来到自恋症大规模盛行的时代。你可以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发布有关你自己的视频,每日琐碎的事情。在关注“你”的最大规模的社交网站Facebook上,你可以添加无数好友或粉丝,让他们来浏览你的照片和个人信息。Facebook就像一场谁都可以“抢过他人风头”的竞争,从一个“我”到另一个“我”。你也可以选择一个匿名角色或虚幻人物来表现自己的别样生活,这样你可以尽情展示想象中的自己。
佩姬·奥伦斯坦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见解深刻的文章,名为“我推特,故我在”。她哀悼由人们创造的这种“包装自我”文化产生的情绪影响。比如说,在过去的30年中,大学生的同情心已经很大程度上降低,而这种降低最快的时期正是社交媒体开始出现的时候。所以,当我们小心翼翼地包装自己的同时我们却忽视了他人,并且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甚至忘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
正直就是就算没有人在注意你,你也能做正当的事。正直不需要观众。正直是一座高峰,而我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夏尔巴人,来帮助我们登上那空气稀释的高地。正直可以被净化为AIR(真实,无形,可靠)。单独来看这三个变量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诠释正直的含义。既然这三个单词的英文首字母正好是AIR。
你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看到的自己和别人看到的你并不一致。心理学家将自我划分为3种:①真实自我(不管是你自己的认知还是他人的看法);②理想自我,它是你对某人(你自己或者别人)期望你拥有的特征的体现;③应然自我,就是某人(你自己或者别人)认为你必须拥有的特征。举个例子:一个生活幸福但没有孩子的职业女性,会在步入40岁的时候开始思量自己是该继续自己的事业(理想自我),还是应该成为一名母亲(应然自我)。当然这个也要因人而异,也许成为一个母亲理想自我,事业是应然自我。
没有人敢说正直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把所有的自我整合为一已经非常困难了,如果你过分看重他们寄予你的厚望,这将变得更加复杂。如果有人爱上戴着面具的你,你有两个选择:继续戴着你的面具,所冒的风险就是私下自我和公众形象被分割;或者摘掉面具,那就有可能会失去这份情谊。很多人到50岁的时候会变的更加快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终于决定摘掉戴了多年的面具。
如果你不能发掘自己的良知,问问自己以下涉及正直的简单问题:
1. 你通常运用什么工具或资源(包括率直的朋友),来帮助你深入了解自己,更加看清楚真实的自我?
2. 你最后一次花费很多精力去做的一件重大的事情却不要求或期待任何回报(而且也没有因为没有受到关注而产生怨恨)是在什么时候?
3. 以“你什么时候最能言行一致?”这一问题为标准,你会把你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比如父母,恋人,员工,老板,怎样排序呢?你最能言行一致的身份与你扮演最好的角色之间有关联吗?
说白了就是知足者常乐,海曼·撒哈特牧师1954年的著作《真正的生活快乐》种提出了如下的智慧:“幸福不是拥有你想要的,而是想要你已经拥有的。” 伟大的苏格拉底也说过:“不满足于现状的人,对将来也一样不会满足”。需要宗教领袖认为,想要得到你拥有的经过思考、行动和感知到最平凡的生活也是神圣这三方面。
上图为衡量个人幸福的“U形曲线论”。人的一生中幸福感最强的年龄段是18-25岁,在这之后,幸福感逐渐递减,46-55岁跌到谷底,而这正是焦虑和挫败感最强的时期。令人惊讶的是,之后幸福会慢慢回升。
幸福也倾向于对现状的知足与感恩。心理学家在临床研究中表明,幸福感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表达和感受恩典。该调查同时表明,那些“策略上的最大化者”(受成功激励的人)的幸福感远远不及那些知足者。幸福的人更关注“舒适的生活”而不是“更好的生活”。
幸福和喜悦的最奇妙的差别就是,幸福是凝滞的,而喜悦却是流动的。幸福可以让你微笑,但是喜悦更像一种“带动全身”的情绪,它有自发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幸福是表面的,而喜悦是深刻的。
创新是喜悦的,创造是爱。玩世不恭来自恐惧,所以会得到另一个公式:创新=创造➖玩世不恭 。
1933年,在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说:“只有愚蠢的乐观主义着才会否认我们现在的萧条局面。” 他同时也提及到了幸福和喜悦:“幸福并不是对于金钱的拥有;他来自成功的喜悦,来自对创造性工作的兴奋。在对利润疯狂追求时,不要忘记劳动带来的喜悦和对精神的鼓舞。”
恐惧招致恐惧,而爱招来爱。让爱融入你的人生,你将会看到富裕的喜悦。
著名诗人玛雅·安热卢富有表现力地描述了她是如何在生活中创造活力的:“我已知悉,无论今天发生什么,看起来多么糟糕,生活还得继续下去,相信明天会更好。我已知悉,你可以从一个人如何处理这三件事上对他增加许多了解:一个下雨天,一个丢失的行李以及那些缠结在一起的圣诞树灯…我已知悉,每天要伸出援手助人和关怀…我已知悉,人们会忘记你说过的话和你做过的事,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你给他们的感受。”
难道不是这样吗?在人生的牌局中,我们如何估算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决于我们怎样看重自己抽到最好与最差的牌。然而现世生活中的琐事及我们怎么去处理它们才是为我们生活添加的味道。最终,我们如何面对天天出现的交通拥堵,可能比一辈子发生一次却让我们痛苦两个月的健康问题更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有两位著名的心理研究师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他们划时代的研究成果揭示出我们生命中损耗和消极经历对我们的影响是积极经历对我们的影响的2-4倍。比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对于人的心理具有更大的破坏性作用。所以当积极因素是大于消极因素3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保持活跃的状态。
在一本《婚姻的数学:动态非线性模型》书中说:“关系稳定的夫妇的积极性因素是消极因素的5倍,而离婚的夫妇这个比例直邮0.8:1”。
那些宣称:“要找到信仰,就必须把所有的思想都抛掉”的宗教领袖都是在走邪路。佛祖曾对他的信徒说:“不要仅仅因为信仰而忠诚于我” 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当我们变得太依赖我们的智力时,就会失去和自己心灵智慧的联系。信仰开采心灵的智慧,智力挖掘思想的原因,而信念是心灵和思想的交汇点。
思维活跃和心灵成熟时通往信仰的正途。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情绪方程,这18个只是抛砖引玉,大家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解析自己的情绪方程,从而让自己成为明媚的人。
微信公众号:奇妙的能量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