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到的设计改版思路囊括了从小功能优化到整套应用的重设计,文中提到的建议将会帮你少走弯路并能快速体现设计价值。本文其实是国外大佬在他们团队内部做的一次内部分享,是基于数百次的重设计所经历的困难和经验总结而来。(注:公众号回复”改版“, 将会获得为大家翻译好的文章完整中文版PDF)
在如今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不可能建立出一套流程适用于项目的任何阶段,我们需要敏捷和快速地适应变化。只是说,有必要遵循一个设计的思考方法论,能有一个核心指导原则。如果过程中结果不满意的话,还可以随时回溯分析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并随时改进。如果完全没有章法,则结果就变得完全不可预知了。
一个很好的核心指导原则就是人们经常挂嘴上说的“双钻模型”。从问题到解决方案,需要经历4个主要阶段:
设计改版永无止境,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才能不断完善的过程。
作为一名设计师,你的角色就是让所有人能够站在同一立场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
首先,与利益相关者面谈,让他们了解我们尝试为业务实现什么目标,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在什么时间节点内完成落地。调研他们对于产品外观,功能和目标受众的期望。了解开发和支持团队目前的状态排期,这样可以更加完整的考虑整个项目。
但是不要忘记你的主要目标还是用户。具体来说,你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开始动手之前需要知道,”谁“在”做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可以利用像x-mind之类的思维导图软件来帮助你快速构建信息脉络。
你的目标是聆听和抓住每一个人的想法和主张,但是不要认为这些都是绝对的真理。要相信,你是一位专家,需要过滤掉信息噪音并找到自己产品所需要关注的焦点。
有很多办法可以让你更懂用户,建立同理心。用户旅程地图是有用的,但当我们只讨论一些小事时,并不会有时间来做这个。
另一方面,设定的人物角色是空洞的,虚假的,几乎没有实际应用。你能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列出用户会做什么,这将帮助你了解用户的动机和期望。
在设计师准备开始做重设计时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完全抛弃掉现有设计。要知道在最初的解决方案中,可能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研究。你的目标是需要仔细检查当前的设计,尝试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每个决策背后的意图。
一旦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关键领域,就需要了解做了这些设计之后,数据表现会如何。因为我们在进行重设计,所以有机会从分析中学习并验证真实的设计表现,而不是凭主观臆断。当需要向大家证明你的设计决策时,使用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你也可以使用它来体现新的设计价值。
追踪访问者在不同页面的入口和出口,他们使用的浏览器和屏幕大小,以及他们来自哪里。
它将帮助你理解用户行为和普遍的流程。
分析转化并创建基线指标来比较新的设计。
这是我们首先很自然就想到的问题之一。”其他人在干些什么呢?“因为你的用户将不得不在你的产品和竞品之间做出选择,所以需要分析他们给用户提供的体验。在审查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时,寻找共同点,类似的流动。定义好在项目中哪些案例能说明这些标准经验。
竞品分析能让你发现你的产品在整个市场中的差距。如果你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创建一个简单的矩阵,列出竞品的关键信息。了解每一个竞争对手的产品目标是什么,他们的功能有多先进,他们的收入模式和市场占有率等等,将这些信息与自己的产品进行比较,可以让你大致了解自家的产品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创新的想法永远不会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分析。因为每个人都密切注视着对方,你只能了解什么被认为是标准。寻找灵感,超越你的领域。有数百种神奇的产品可以处理类似的问题,而你正在尝试在不同的环境中解决这些问题。
一旦你从分析中把所有的对数据有益的事情了解清楚了,你就能开始对现有设计定位出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可用性问题,视觉流程,错误,一致性,应用的错误模式或者是毫无道理的解决方案。对于可用性走查,可以使用十个可用性启发作为清单,以确定设计是否符合所有条件。
一旦你找出问题,下一步就是为每个确定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竞品研究和探索应该会给你足够多的灵感。
有一个对如何解决问题和想法的清单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它需要优先级。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容易实现的目标。对于每一个机会,我们需要了解交付它需要什么,以及我们将为最终用户增加多少价值。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关注下图中的右上象限。
不存在完美的设计,永远都还有提升空间。但是卓越的用户体验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在已经很棒的设计上创造一个微小的改进将需要成倍地投入更多的资源,而不是把不好的东西变成一个普通的设计。
但不要因此而气馁,在伟大的《从零到一,创业须知》一书中,作者彼得•泰尔解释说,微小的改进只会让我们走到这一步。有时候,为了大幅改善体验,你需要彻底改造它。
手绘草图是将一些想法从你的头脑中释放到现实世界的好方法。你可以使用一种叫做“疯狂八分钟草图”的技术,强迫自己在8分钟内产生8个想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来迫使你自己探索其他疯狂的想法。如果你能与受众和开发人员一起做这件事,那就最好不过了。从这些草图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往往是独特而有创意的。
在低保真上每花一个小时,就能节省10个小时,时间就不会浪费在高保真的工作上了。尝试勾画出一个非常粗略的流程概念,快速进行验证。以高保真来演示并测试,可能会让用户觉得没有更改的空间,并且即使他们提了意见,最后也没可能会修改。
就是这么粗暴。每个人都可以自信地说,他们比用户知道得更多,“用户在得到它之前并不知道他们需要它。”这种说法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成立。不要忘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用户。
这是一个非常实在的建议,但很多人似乎都忽略了它。就像在一家高档餐厅,菜品的外观和菜品本身一样重要。如果你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设计,那么就应该要花点时间在展示上。
一旦重新设计的产品交付给最终用户,每个人都期待着用户的兴奋和来自用户的赞扬,结果却发现效果可能正好相反。这个阶段需要耐心。
用户讨厌改变,不管最初的设计有多糟糕,但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他们需要学习新的东西。监测分析发布后,用户做了哪些适应性动作。给他们一些时间来恢复,并爱上一个新的设计。通过一些上下文帮助和指导,给出简单的特性提示。
设计过程永不停止。新的模式出现了,用户可以用到更多的工具。当真正理解正在解决的问题并帮助用户毫不费力地解决它时,就会出现流畅的用户体验。
有很多作品集都包含了上面所说的过程:需求分析,用户画像,用户访谈,策略价值,交互原型,情绪版甚至还有市场分析,战略分析等等,有思考这些内容是好事,是一种进步。但也从中发现一些人生搬硬凑,仿佛有了这些作品集会显得更高级,这种做法就有点过了,面试时稍微多问几句就会暴露。
其实如果你是求职视觉设计师,视觉本身没做好,放再多分析都没意义。努力打磨好作品,才是职业成长的不二法门。少一些套路,多一些踏实。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nCMWosXX32MyzJJvGesJvg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