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打破了空间、时间的束缚,传统线下场景逐步迁移到线上,衍生出大量的工具型产品。由于实际业务场景灵活多变,为了尽可能覆盖场景需求,工具型产品往往功能庞大且逻辑复杂,经常会收到用户反馈产品「复杂、难以理解」。对于工具型产品的设计者,如何「简化设计」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难题之一。
本文将从用户感知层面尝试分析用户感觉复杂的原因,并根据以往项目经验给出一些工具型产品简化设计的方法。
提纲:
1、为什么用户感觉复杂
2、如何简化概念,降低认知成本
3、如何让流程简短高效
4、如何简化页面信息布局
5、如何让操作更轻松
6、结语
你是否曾收到过类似的反馈:
“这文案是什么意思?”、“这能干什么?我需要干什么”、“那个功能在哪里?我找不到”、“要设置这么多项,好麻烦啊”、“这不能拖动吗?”…
这些都是用户感到复杂的反馈。从用户的感知层面分析,让用户感到复杂的原因可以划分为四大方面:概念、流程、界面、操作,以下将详细阐述原因。
而多功能组合使用流程方面,工具型产品在产品功能设计层面,往往将功能的颗粒度设计得相当精细,以灵活满足各种场景需要。就Excel中的单元格而言,可设置单元格字体、单元格背景、单元格边框。但如此精细的功能设计将导致,若用户需要简单实现整体的目标效果时,其操作流程就变得十分的冗长。甚至在一些需要重复设置的场景下,工作量将几何级数地增长,让用户的工作流程将变得极其复杂。
HyperCard,苹果的早期时间的一款脚本系统。它以「Card」对产品进行命名,同时在产品交互形态上以一叠卡片的形态呈现。这让用户很容易就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卡片小册子,进而快速地了解到产品的大致行为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工具型产品的用户往往已被已有产品教育,积累了一定的使用经验、习惯。对于此类产品的概念模型简化应慎重考虑,因为用户所建立的心理模型是较难改变的,颠覆性的变化会让用户之前付出的学习成本付诸东流。此时可尝试用户的其他感知层面切入(流程、原型、操作),以探索简化的可能。
与其生搬硬套地创造概念,不如在合适的使用场景下,使用目标导向的大白话,清晰的传达出功能的目标效果。让用户快速了解产品功能的目标效果,减少全新概念的理解成本。
例如,在交互原型设计中,按钮往往存在多个状态(默认态、悬停态、点击态、禁用态)。Figma对其赋予概念“变体(Variants)”,用户难以对此概念产生目标效果的联想,无法建立起对应的心理模型。而在MasterGo中,亦存在相同的功能,但使用的是更加符合目标效果的大白话“组件状态”。
对于冗长的流程,设计者可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1)根据场景自动化配置
良好的产品应该是聪明、高情商的,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进行自动化的配置,以减少用户操作。在进行自动化配置时,应谨慎梳理清楚用户的所有场景,以及每种场景意图,避免过度聪明,导致画蛇添足。
例如,在Notion中可一键创建Timeline视图,无需用户进行任何配置。因为其做了场景自动化配置处理:自动配置所需要的字段。
(2)清晰的修改配置入口
在进行自动化配置后,不可避免可能存在场景理解错误的情况,导致自动配置的结果不符合用户实际情况。此时应提供清晰的修改配置入口,例如在用户可发现错误的地方中提供入口,允许用户在发现错误后即可发起修改。
(3)异常后置处理,先让用户用起来
不应要求用户在功能生效前处理完所有异常。因为对于每一个步骤,用户都要付出理解及操作成本。尤其在处理异常情况时,用户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极有可能因阻碍过大,从而放弃使用功能。设计者应将异常后置,确保用户能都快速查看功能效果并使用起来。对于异常的问题,应允许用户后续持续处理,不阻断功能的使用。
例如,在Figma中导入sketch文件会遇到,多种格式适配问题。但不影响导入流程以及FIigma的正常使用,用户可以在倒入后在对异常进行处理。
一般来说,工具型产品服务的用户群体较广,需要满足丰富的个性化需求。在产品功能设计上,功能的颗粒度较小,能支持精细化的配置。这样导致用户需要实现组合的目标效果时,需要执行多个功能配置,整体的配置流程较为冗长、复杂。设计者在设计工具型产品时,除了要考虑单个功能的使用体验,也要从用户目标出发,全局考虑用户使用产品的整体流程体验。
如何既能保持产品的「灵活度」以满足丰富的场景,又能减少整体操作流程,提升用户效率。「一键操作」及「自定义脚本」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1)一键操作
基于用户的目标,可以对一些列相关的功能进行组合,允许用户一键设置,快速达到目标效果。同时应存在更多配置的入口,允许进阶用户进行更加详细的配置。例如,Keynote中可对文本框进行快速样式设置,设置内容包含字体颜色、文本框背景颜色。当用户需求较为简单时,只需设置一次即可达到目标效果,而无需设置多次。
(2)自定义脚本
自定义脚本,指允许用户将一系列操作/设置组合为一个操作组的能力。在一些进阶场景,用户往往存在个性化的需求,对产品功能有着相对固定的使用习惯。自定义脚本,能够极大帮助用户减少重复性的操作,提高整体效率。
在Figma中,充满了类似概念的设计,如:组件、样式(文字、颜色、效果)。用户可自定义保存相关的配置参数,以方便多次复用或一键修改。
除此之外,不同的用户角色的行为路径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创建者,协作者,以及是否有编辑权限等等。不同的用户场景对于功能的诉求也是不一样的,而这就需要设计师从产品的定位,主流用户以及使用习惯综合考量。在优先满足主流用户场景的基础功能上,再进行其他场景的功能增减。
(1)功能分区
George A. Miller在《神奇的数字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中表明,人的大脑最多同时处理7±2个信息块(即5-9个),若超过则出错的概率将会大大提高。对于无法避免复杂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将烦琐的信息分块,组织成清晰的层级结构,例如:微软Office 中顶部工具栏包含上百个功能选项,为了便于用户能快速找到想要的功能,他们将所有功能进行分块,包括:字体、对齐方式等模块。每个模块下再细分具体设置项,具体设置项又包含了其它功能。基于清晰的层级结构,用户可快速通过「字体模块」-「字体设置项」- 「微软雅黑」三个层级中快速找到想要的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分块时,需制定出清晰的划分界限,可通过询问不同的用户来判断界限是否清晰。
与此同时,布局效果是否清晰,对于简化界面设计而言同样重要。合理运用「格式塔原理」中的「接近性原则」,将同类元素放在一起让用户在视觉上感觉是一组,再根据同组元素中的重要性不同,大小上也应有所差异。做到让用户只看一眼便可快速找到想要的功能。
(2)隐藏高级功能
「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同样适用于工具型产品设计,即20%的功能影响80%的用户体验结果。换句话说,大部分普通用户经常使用的基础功能仅占20%,但影响程度却远超于剩下的80%。所以需将功能划分为基础功能和高级功能,在优先展示基础功能的前提下,再考虑高级功能或自定义功能的展示,必要时可将高级功能或自定义功能进行隐藏,但前提需是可见的。例如:更多设置,更多选项等,即对专家用户始终保持可见,但又不打扰普通用户。
引用《简约至上》中的所说:创造简单用户体验的秘诀就在于把复杂性转移到正确的地方。任何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所有复杂性,而是将它们放到最合适的位置。简化产品的复杂性替用户排除不必要的干扰,通过设计师的努力给每一个用户带来简单、愉悦的使用体验,让复杂的工作更简单。
参考文献:
[1]Bill Moggridge.Designing Interactions[M].MIT Press,2006
[2][美]Alan Cooper,Robert Reimann,David Cronin,Christopher Noessel,Jason Csizamdi,Doug LeMoine.About Face 4 交互设计精髓[M].倪卫国,刘松涛,薛菲,杭敏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3][英]科尔伯恩(Colborne.G).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M].李松峰,秦绪文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刘津,李月.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5][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M].张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eKFmdOyesFncLZEjoLQQJA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