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做出明智决策的最佳方法

思维模式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对个人乃至于组织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查理·芒格所说那样,“80到90个模式在让你成为精于世故的人的因素当中所占分量达到了90%。”为此,Farnam Street梳理了上百种常见的思维模式,按照一般思维概念、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微观经济学、军事与战争、人性与判断进行分类。

 

本指南将探讨你需要了解的有关思维模式的一切知识。等你学完本文之后,你会考虑得更加周到,会少犯一些错误,并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我们要探讨的内容如下:

1何谓思维模式?

2学会更好地思考

3建立思维模式网格

4思维模式

  • 一般思维概念
  • 物理与化学
  • 生物
  • 系统
  • 数学
  • 微观经济学
  • 军事与战争
  • 人性与判断

什么是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思维模式不仅影响我们想什么,如何去理解,还会塑造我们看到的关联和机会。我们靠思维模式来简化复杂性,思维模式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某些东西比别的东西的相关性更强,思维模式是我们推理的手段。

思维模式纯粹是事物运作方式的一种表示。因为我们没法把这个世界全部的细节都放进进我们的大脑里面,所以我们会利用模型来将复杂事物简化为可理解和可组织的片段。

学会更好地思考

我们思维的品质跟我们大脑了解的模型及其在当前情况下的有用性成正比。你知道的模型越多,你的工具箱就越丰富,就越有可能具备合适的模型来观察现实。事实证明,思维模式在提高决策能力方面至关重要。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专业人士。作为专业人士,我们会被自己的学科里面的部分模型所蒙蔽,而不是尝试去了解其他的各种的思维模式。每一位专业人士都会看到不同的东西。默认情况下,典型的工程师会用系统来思考。心理学家会考虑激励因素。生物学家会用进化来思考。如果我们头脑把这些学科都考虑到一起的话,就可以用三维的方式来研究问题。如果我们仅从一个维度去看待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出现一个盲点。而盲点是有可能会杀死你的。

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思考这个。当一位植物学家在观察森林时,他们可能会专注于生态系统,而环境主义者则会看气候变化的影响,林业工程师会看树的生长状况,而商人则会考虑土地的价值。这种观察角度都没有错,但是任何单个角度都不能全面描述这片森林。分享知识,或者去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就可以达成更加全面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做出有关森林管理的初步决策。

1990年代的时候,查理· 芒格曾经发表过一次著名的演讲。在那次演讲中,他总结了通过理解思维模式来获得实用智慧方法,他说:“第一条规则是,如果你们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么你们无法真正地理解任何东西。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你们就无法把它们派上用场。你们必须在头脑中拥有一些思维模型。你们必须依靠这些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你们也许已经注意到,有些学生试图死记硬背,以此来应付考试。他们在学校中是失败者,在生活中也是失败者。你必须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

思维模式工具箱

思维模式格栅

为了帮助你建立起思维格栅模式,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们收集并总结了其中最有用的一些模型。

请记住:构建思维格栅模式是一项终生项目。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了解现实、做出一致的好决策,以及帮助所爱之人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般思维概念

1.地图不是疆域

对现实的映射不是现实。哪怕是最好的映射也是不完美的。那是因为它们只是所代表的东西的缩影。如果思维地图100%地复原了实际的疆域的话,那它就不是简化了,所以对我们也不再有用了。思维地图可以是某个时间点的快照,表示某个不复存在的东西。在思考问题并做出更好的决策时,千万要记住这一点,这非常重要。

2.能力圈

当驱动我们自我认同的是自负而不是能力时,我们就会出现盲点。如果你知道自己理解什么时,你就会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能胜过其他人。当你诚实面对自己在什么地方知识有所欠缺时,你就会知道自己的弱势在哪里,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加以改善。了解自己的能力圈可以改善决策和结果。

3.第一性原理思维

第一性原则思维是对复杂情况进行逆向工程,并释放创意可能性的最佳方法之一。有时被称为第一原则推理,它是一种工具,通过将底层想法或事实与基于此的任何假设区分开来,从而帮助弄清复杂问题。剥离之后剩下的就是真髓。如果你了解了某个东西的第一性原理,就可以围绕着它来组织其余的知识,从而创造出新东西。

4.思想实验

思维实验可以定义为“用于探究事物本质的想象力装置”。哲学以及物理学等许多学科都在利用思想实验来检验已知的知识。思想实验可以为调查和探索另辟蹊径。思想实验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避免将来犯错。思想实验让我们想象现实中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去评估行动的潜在后果,并重新审视历史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思想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法。

5.二阶思维

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预见自身行动的直接结果。此类的一阶思维既简单又安全,这样你得到的结果必定也会跟他人无异。二阶思维是一种更为超前的和全面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自身行动及其直接后果,而且还要考虑这些行动的后续影响。不考虑二阶和三阶效应会引起灾难。

6.概率思维

概率思维基本上是试图利用一些数学和逻辑工具来估计产生任何特定结果的可能性。这是我们改善决策准确性必备的最佳工具之一。在无时不刻都要由一系列无限复杂的因素决定的世界里,概率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最有可能的结果。当我们有了概率思维时,我们的决定就会变得更加精确和有效。

概率思维包括胖尾分布

一个通常看起来像正态分布的过程,只是 “尾巴”会比较胖,胖尾分布曲线两端下降更慢更长,就像拖着一根又大又长的尾巴,也就意味着相比正态分布,它的极端值发生概率更高。如果胖尾出现在负值侧,则策略或过程的风险要比正态分布所能描述的风险要高得多,而吐过胖尾出现在正值侧,则利润也会大得多。据说人类社会很多方面遵循的是胖尾分布而不是正态分布。

以及贝叶斯更新

贝叶斯分析方法(Bayesian Analysis)提供了一种计算假设概率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假设的先验概率、给定假设下观察到不同数据的概率以及观察到的数据本身而得出的。 [1]  其方法为,将关于未知参数的先验信息与样本信息综合,再根据贝叶斯公式,得出后验信息,然后根据后验信息去推断未知参数的方法。考虑到我们所经历的世界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所以贝叶斯方法显得特别有用:我们必须把先验概率和新信息结合起来做出最佳决策。这未必是我们直觉的决策引擎。

7.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个强大的思维改善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你确定并消除成功路上遇到的障碍。逆向的根本在于“逆反”,这意味着要倒置或者颠倒。作为一种思考工具,这意味着要从自然起点的另一端(以终为始)着手解决问题。我们大多数人往往都会按照前进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倒过来思考让我们能够反转问题,进行后向思考。有时候从起点开始是好的,但是有时候以终为始可能会更有用。

8.奥卡姆剃刀

跟复杂的解释相比,简单的解释正确的可能性反而更大。这就是奥卡姆剃刀这个经典的逻辑和问题解决原理的本质。与其浪费时间来反驳复杂场景,不如通过以需要的活动件最少的解释为基础来更自信地做出决策——“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9.汉隆剃刀

汉隆剃刀已经难以溯源,但讲的是在用愚蠢足以解释的情况下,就不要用恶意去推测别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用这个模型可以有助于避免偏执狂和意识形态。汉隆剃刀一般不会假设不好的结果是坏蛋的错,我们通过这样来寻找选项而不是错过机会。这种思维模式提醒我们,人人都会犯错。它要求我们设问,所发生的事情会不会有另一个合理的解释。包含意图最少的解释最有可能是正确的解释。

物理与化学

1.相对论

相对论已经在物理学世界的多种背景下得到使用,但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观察者没法真正理解自己身在其中的系统。比方说,坐在飞机里面的人感觉不到自己在动,但是外部的观察者则可以看到正在发生的运动。这种相对性往往也会以类似的方式影响到社会制度。

2.相互作用

如果我推一道墙的话,物理学会告诉我说,墙也会用相等的力把我向后推。在生物系统当中,如果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施加动作,对方往往会还以同样的的动作。当然,人类的行为也表现出极大的相互性。

3.热力学

热力学定律描述了在一个封闭系统里面的能量。热力学第二定律无法逃避,它构成了物理世界的基础。在这个定律描述的世界里,有用的能量会不断流失,而能量却无法被创造出来或者破坏掉。(编者注:系统越杂乱无章,它的熵值越大,而一个封闭系统内部,事物总是从有序趋向于无序的,所以熵的值一定是增加的,这就是所谓的熵增定律)如果把这个定律的经验教训应用到社会世界里面,就可以成就一家有利可图的企业。

4.惯性

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被施加了作用。这是运动的基本物理原理。但是,个人,系统和组织也表现出出相同的效应。惯性可让它们最大限度地地减少能量的使用,但也会导致它们被破坏或腐蚀。

5.摩擦和粘性

摩擦和粘度均描述了运动的难度。摩擦是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而黏性衡量的是流体滑过另一流体的困难程度。黏性越高阻力越大。这些概念能让我们了解到环境是如何妨碍我们活动的。

6.速率

速率(Velocity)不等于速度(speed)。两者有时会混淆在一起。速率是速度加向量:衡量的是某物到达某处有多快。一个物体往前走两步然后又后退两步可以表现出一定的速度,但速率却是0。给速度添加向量,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区别。

7.杠杆作用

世界上大多数的工程奇迹都是利用杠杆来完成的。就像阿基米德那句著名的话所说那样:“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只需要少量的输入力,我们就可以通过杠杆作用产生很大的输出力。理解我们可以把这种模型应用人类世界的什么地方会是取得巨大成功的来源。

8.活化能

火不过是碳和氧的混合,但是全世界的森林和煤矿并没有就这么肆意燃烧起来,是因为这样的化学反应需要有达到临界水平的“活化能”输入才有可能开始。只有两个可燃元素是不足以点燃的。

9.催化剂

催化剂可以发起或维持某种化学反应,但本身并不是反应物。如果不添加催化剂,反应就有可能会变慢或停止。社会系统当然也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我们可以从相似的角度来看待催化剂。

10.合金化

当我们把各种元素结合到一起时,就会创造出新的物质。这一点倒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是合金化过程令人惊讶之处在于2 + 2不是等于4而是等于6,合金的强度比构成它的基础元素的简单混合要大得多。合金化这一过程让我们设计出了伟大的物体,但是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理解众多的无形资产。社会体系甚至是个体只要把合适的要素组合到一起也可以产生类似合金化2 + 2 = 6的效果。

生物学

1.进化第一部分:自然选择与灭绝

靠自然选择来进化曾经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想法”。在19世纪,查尔斯·达尔文和阿尔弗雷德· 罗素· 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两人同时意识到了这一点,即物种是通过随机突变以及不同的存活率来进化的。如果我们把人类对动物育种的干预称为是“人工选择”的例子的话,那就可以把大自然对特定突变成功与否所做出的决定称为是“自然选择”。那些最适合生存的突变往往会被保留下来。但是,当然了,情况是会改变的。

2.进化第二部分:适应及红皇后效应

鉴于物种的遗传学和环境的结合是永远也不可避免的组合,物种往往会去适应周围环境以求生存。但是,个体在一生中做出的适应性改变并未像想象那样被遗传下来:物种种群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来适应,最适应环境的那些会以高于平均水平的速度繁殖。

通过自然选择来进化的模型会导致种群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展开某种形式的军备竞赛。当一个物种进化出具备优势的适应性时,与之竞争的物种必须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否则就会灭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原地不动就意味着落后。这场军备竞赛被称为“红皇后效应”,《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的同名角色有一句话:“你必须用力奔跑,才能使自己停留在原地。”

3.生态体系

生态系统描述的是跟自然世界共存的任何生物体。大多数生态系统都由采用不同生存方式的不同生命形式组成,那些压力会导致其行为各异。可以用审视实际生态系统的相同角度来审视社会系统,并且往往可以得出许多相同的结论。

4.生态位(Niches)

大多数生物都会有生态位:出于生存需要进行竞争和行为生存的方式。一般来说,一个物种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当多个物种开始争夺相同的生态位时,就会产生危险,有可能会导致物种灭绝——在有限的资源耗尽之前,只有那么多的物种能够做一样的事情。

5.自我保护

如果生物体DNA缺乏很强的自我保护本能的话,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失,这种DNA也就消灭了。虽说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型,但自我保护的本能在所有生物当中都很强,并且可能导致暴力,不稳定及/或对周围生物造成破坏性行为。

6.复制

高保真的复制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石。复制的基本单位似乎是DNA分子。DNA分子为从子孙后代的产生提供了一张蓝图。繁殖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大多数可以概括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7.合作

竞争往往是大多数生物系统的常态,但是在不同层面上展开合作也一样重要。实际上,细菌和简单细胞的合作可能创造出了第一个复杂细胞以及我们在周围看到的一切生命。如果没有合作,任何群体都无法生存,群体的合作导致了更复杂组织的产生。合作与竞争往往会在多个层面上共存。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著名应用。说的是两名囚犯彼此合作的话结果对双方都会更有利,但是如果有一方作弊的话,则另一方最好也作弊结果才不至于最糟糕。困境因而产生。这种模型在经济生活、战争以及人们实际生活的很多其他领域都有体现。尽管从理论上讲囚犯困境会导致糟糕结果,但在现实世界当中,合作永远都存在可能性,所以必须去努力寻找合作的机会。

8. 层次组织

大多数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对自己应该如何组织都有着天生的感觉。虽说不是全部,大大部分生物最终都采取了层次化的组织架构,动物界尤其如此。人类喜欢认为自己不在此范围之内,但是其实人类跟其他任何生物一样感受到了强烈的等级化本能。比方说斯坦福监狱实验和米尔格拉姆实验就证明了人类其实早就知道的一个事实:人类往往容易受到权威的影响。在像我们这样的等级序列里,我们往往会向领导者寻求行为方面的指导,在有压力或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所以,不管本人是否喜欢,权威人士有责任要行为得当。

9.激励

所有生物都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以维持生命。这是生物学的基本洞察。持续的激励往往会导致生物出现不变的行为。人类本身就是生物激励驱动本质的绝佳例子。但是,人类的动机往往很复杂,有可能是藏起来的,也有可能是无形的。生活的法则就是重复行之有效并能获得回报的那些事情。

10.能量输出(精神和身体)最小化倾向

热力学定律以及要为有限的能量和资源进行竞争,这两点统治着物理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任何浪费能量的生物都会处在严重的生存劣势。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大多数情况下,如何行为往往由尽可能减少能量消耗来决定。

系统

1.反馈循环

所有的复杂系统都会受到正反馈回路和负反馈回路的影响——A导致B,B反过来影响A(和C),依此类推–更高阶的影响往往是这个循环不断运动的结果。在自我平衡系统里面,A的改变往往会因B的相反变化而恢复原状,从而维持系统的平衡,比如人体温度或组织文化行为就是这样。除非有外力改变了这个循环,否则的话自动反馈环路会一直维持一个“静态”的环境。“runaway feedback loop”(失控反馈回路)描述的是反应的输出变成了自身的催化剂(自动催化)。

2.瓶颈与约束

瓶颈描述的是(有形或无形的)流在什么地方被阻止,从而限制了它返回到连续运动当中。就像动脉阻塞或排水管堵塞一样,任何商品或服务生产的瓶颈可能很小,但如果处于关键路径上的话,就会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但是,瓶颈和制约因素也可能是灵感的来源,因为这会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成功是否存在另一条道路。

3.体内平衡与均衡

稳态是系统自我调节以维持均衡状态,从而让系统中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运转下去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系统都会稍微高于或低于稳态的水平,因此必须不断调整。就像飞行员驾驶飞机一样,系统偏离航向的次数要多于位于航线上。稳态平衡系统内部的一切对于系统保持的均衡范围内均有帮助,所以了解这个范围的幅度非常重要。

4.规模

系统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它们对规模很敏感。当你放大或缩小系统时,其属性(或行为)往往就会发生变化。在研究复杂系统时,我们永远都要对被观察、分析或者预测的系统规模进行大致的量化(至少估算一下数量级)。

5.收益递减法则

这一条跟规模相关,现实生活当中最重要的结果往往受制于递增价值的最终减少。贫困家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给他们足够的钱维系生活的话,他们将不再贫穷。但是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额外的钱也没法改善他们的财富状况了。到了某个大致可量化的点时,额外的钱会出现收益递减的情况。一般来说,收益递减会导致进入负值区间,比方说收到太多的钱可能反而会毁掉一个贫困家庭。

6.流失

保险公司和订阅服务对流失这个概念了如指掌——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客户会流失掉,必须替换。就像所谓的“红皇后效应”模型所展示那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多商业系统业务和人类系统都存在流失:定期总会损失一定量的人员,必须在增加任何新人之前将其替换掉。

7.偏好依附(累积优势)

当现任领导被给予比落后者更多的回报时,就会出现偏好依附情况,从而倾向于维系或者加强该领导的地位。强大的网络效应是偏好依附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买家卖家10倍于第二大市场的市场往往就会出现偏好依附这种情况。

8.不可约性

我们发现,大多数系统都存在不可约的数量特征,比方说复杂度,最小值,时间以及长度等。低于不可约的话,预期结果根本不会产生。一个人没法通过让几个人怀孕来缩短生孩子所需要的时间,你也不能把成功制造一辆汽车的过程简化到一个零件。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不可约的。

9.安全边际与备份系统

同样地,工程师也养成了在所有计算当中增加误差边际的习惯。在一个未知的世界里,把一辆重量为9500磅重的公共汽车开上荷载为9600磅的桥梁很少会被视为是明智之举。所以,总的来说,现代桥梁很少会有倒塌的情况出现。在物理工程以外的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往往也会赋予自己想桥梁系统那样稳健的安全边际。

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模型就是备份系统。优秀的工程师永远都不会假设系统的组件具备完美的可靠性。他会建立冗余来保护整个系统的完整性。如果不应用这一鲁棒性原则的话,有形和无形系统慢慢地就会失效。

10.算法

虽然很难精确定义,不过算法通常是一组自动化的规则集或者一张 “蓝图”,会导致一系列步骤或动作,从而产生预期的结果,算法往往以一系列“ If → Then ” 语句的形式表示。算法因其在现代计算当中的使用而为人所熟知,但其实它也是生物生命的特征。比方说,人类DNA里面就包含有用来造人的算法。

11.临界

当系统要从一个阶段离散地跳跃到另一个阶段时,系统就进入临界状态。阶段改变之前最后一个单元的边际效用要远高于之前的任何单元。这里有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当加热到特定温度时,水就会从液体变成蒸气。“临界质量”是指发生临界事件所需的质量,这在核系统里面最常见。

12.涌现

更低级别的组件中互动过程中往往会涌现出高级别的行为。其结果往往不是线性的,这不是简单的加法问题,而是非线性的或指数式的。涌现行为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光靠研究组成部分没法预测出整体的涌现行为。

算术

1.分布

正态分布是一种统计过程,其结果是众所周知的钟形曲线,位于中间的是有意义的“平均值”,如果采样得当的话,与该均值的标准偏差会越来越小。(也就是所谓的“中心极限”定理。)包括人的身高和体重都是众所周知的例子。但要注意,很多常见的过程,尤其是在类似社会系统之类的非有形系统,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这一点也很重要。

2.复利

据说爱因斯坦称之为世界奇观。他也许没说过,但这的确是一个奇迹。复利是固定金额加上利息之后再在此基础上计算利息然后依此类推的过程(利滚利)。复利具备指数效应,而不是线性或累加效应。金钱不是唯一具备复利性质的东西;想法和关系也是如此。在有形领域,复利总是受制于物理限制和收益递减;而无形资产的乘数效应可以更自由地发挥。复利还导致了货币具有时间价值,这是一切现代金融的基础。

3.大数定律

概率有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随着事件发生次数的增多,实际结果将会朝着预期结果收敛。比方说,如果我知道一般人的身高是5英尺10英寸的话,那么随机抽取500个人然后计算身高平均值,所得结果会比随机抽取5个人所得结果更接近5英尺10英寸。这一模型的反面是小数定律,这条定律指出,可以也应该用极大的怀疑态度来看待小样本。

4.乘以零

但凡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知道,任何数字,无论这个数字有多大,如果乘以零的话,结果仍然是零。这一点不仅在数学系统里面如此,在人类系统亦然。在某些系统里面,一个地方的故障可能就会抵消掉所有其他地方付出的巨大努力。就像这个简单的乘法所表明那样,解决那个“零”往往要比把其他地方做大产生更大的影响。

5.代数等价

代数的引入让我们可以在数学上和抽象上证明两个看似不同的事物其实是相同的。通过操纵符号,我们可以证明相等或不对等,代数的运用令人类获得了无数的工程和技术能力。了解最起码的一点代数的基础知识能让我们理解各种重要的结果。

6.随机性

尽管人的大脑难以理解,但世界上很多地方其实都是由随机、无序的事件组成的。当我们把实际上已经超出我们控制的事情用因果关系来归因时,我们就会被随机效应所“欺骗”。如果不对这种被随机性愚弄的效应(人类错误的模式匹配感)进行纠正,我们往往就会认为事情比本来更具可预测性,并因此会采取相应的行动。

7.均值回归

在遵循正态分布的系统里面,随着观察数量的增加,跟平均值的偏差会逐步朝着该平均值收敛:也就是所谓的大数定律。但我们经常会被均值的回归性所迷惑,因为一个病人自发性地自我康复的时候可能正好开始服用草药(然后就以为是后者的功劳),或者一支表现欠佳的运动队正在取得连胜。我们必须小心,不要将统计上可能发生的事件跟因果事件混淆。

8.表面积

三维物体的表面积是其外部空间的大小。因此,你的表面积越大,你跟环境的接触就越多。有时表面积较大是好的:我们的肺和肠的表面积就很大,这样可以增加氧气和营养的吸收。但有时候,我们希望减少跟外界的接触,比方说限制跟互联网的接触以减少受攻击面。

9.全局极大值与局部极大值

数学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其指其域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虽说最大值只有一个,也就是全局最大值,但在给定范围内,可以有小一点的峰值,也就是局部最大值。全局和局部最大值可帮助我们确定峰值,以及是否仍有变大或变小的可能性。这也提醒我们,有时我们必须向下走才能向上。

微观经济学

1.机会成本

做一件事意味着同时就不能做另一件事了。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不断取舍的世界里,机会成本的概念支配着一切。关于机会成本最恰当的概括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2.创造性破坏

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创造, “创造性破坏”理论指出:当景气循环到谷底的同时,也是某些企业家不得不考虑退出市场或是另一些企业家必须要“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因此是同源的。在激励(包括但不限于财务利润)下,企业家们要做永无休止的创新竞赛中努力击败对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旧的想法会被摧毁,由更新的技术取代。当心,别被甩在后面。

3.比较优势

苏格兰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有一个有违直觉的见解很不一般:两个人,两家公司,或者两个国家,哪怕其中一方在所有方面都做得更好,双方也可以从彼此的交易中受益。比较优势最好可以看成是实用的机会成本:如果存在交易的机会的话,一方就放弃了不是自己最擅长事情的生产力提升空间。(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4.专业化(大头针工厂)

另一位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则强调了通过专业化在自由市场体系中获得的优势。斯密解释说,与其让一批工人从头到尾制造完整个产品,不如让他们每个人都专注于生产的某一个环节,这样往往生产效率更高。不过,他告诫说,每一位工人未必享受这样的生活。这是专业化模式的一种取舍。

5.占据中路

在国际象棋当中,获胜策略往往是占据棋盘中路的控制权,这样才能让走法的可能性最大化,以及控制住最多棋子的走法。约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在石油贸易初期对炼油业务的控制以及微软在软件贸易初期对操作系统的控制,这些都证明了同样的策略在商业上也能获利。

6.商标,专利及版权

这三个以及其他的相关概念,对具备创业精神的个人创造出来的成果起到了保护作用,并因此为创造力创造了额外的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模型。如果没有这些保护措施,信息和创意工作者就没法保护自己的成果被随意传播。

7.复式记账

14世纪在热那亚引入的簿记系统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奇迹之一。复式记账系统要求每一个条目(比方说收入)都应该录入到另一个对应的帐户里面。正确的复式记账可以对潜在的会计错误进行检查,并可以提供准确的记录,从而让公司所有人的行为更加规范。

8.效用(边际,递减,递增)

任何新增的商品其有用性往往会随规模而变化。边际效用可让我们了解新增单位产品的价值,在生活大多数实用领域当中,这种效用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减少。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新增单位产品会受到“临界点”的影响,效用函数在此“临界点”左右的变化是离散而不是连续的。比方说,给口渴的人喝水,每让对方多喝一口水,这口水的边际效用就会慢慢减小,甚至到最后反而会撑死对方。

9.贿赂

贿赂这个概念往往为主流经济学所忽略,但其实它是人类系统的核心:如果有机会的话,付钱给某个代理人来故意无视规则往往比遵守规则要容易得多。然后,规则的执行者被中立化了。这个委托/代理人问题可以看作是一种套利的形式。

10.套利

让两个市场出售同一件的商品,如果从一个市场购入然后到另一个市场售出可以获利的话,我们就可以说存在着套利的机会。表面上看这种模型似乎很简单,但它本身可以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方圆50公里内唯一的一个加油站也是个套利机构,因为它可以买入汽油并以期望的(暂时的)利润卖出而不会受到干扰。几乎所有套利情况最终都随着被发现和利用而消失。

11.供求关系

必需品的供应有限,需要对其展开竞争,这是生物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基本方程式之一。就像生物体要争夺有限的可用能源一样,经济实体也要争夺有限的客户财富以及对产品的有限需求。给定商品的供求量相等的点称为平衡点;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供求的平衡点往往是动态变化而不是静态的。

12.稀缺性

博弈论描述的是冲突,有限的资源以及竞争的情况。在特定情况下,如果资源和时间均有限,竞争对手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他们应该会做出什么样决定?重要的一点是,传统的博弈论可能把人类描述得比实际更理性。毕竟,博弈论只是理论。

13.市场先生

市场先生是投资人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在其开创性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中首次引入的,用来说明金融市场的兴衰。就像格雷厄姆所解释的那样,市场有点像一个喜怒无常的邻居,有时候市场先生很快乐,只看到眼前美好的日子,其他日子,市场先生却相当懊丧只看到眼前的困难——作为投资者,你的工作是当市场先生心情不好的时候利用它,当它心情好的时候卖给他。这种态度跟有效市场假说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认为市场先生是很理智的,一觉醒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军事与战争

1.亲临前线

在做出决定之前养成“亲临前线”的习惯,这是最有价值的军事策略之一了——不要总是依赖顾问、地图和报告,所有这些都可能是存在错误或偏见。地图/疆域模型以及激励模型都是一样,都说明了不亲临前线的问题。任何组织的领导者往往都可以从亲临前线当中受益,因为它不仅能够提供第一手信息的治疗,而且往往还可以提高第二手信息的质量。

2.非对称战争

非对称模型在战争当中得到了应用,鉴于环境不一样,战争的一方似乎采取了跟另一方“不一样的打法”。采取这种做法的一般都是资源有限的叛乱分子。因为比肌肉比不过敌人,采取非对称打法的会采取其他的战术,比方说恐怖主义造成的恐惧要比产生的实际破坏大得多。

3.双线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两线战争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旦俄罗斯和德国成为敌人,德国便被迫拆分部队,将其派往不同的战线,从而削弱了它们对任一战线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开战两战通常是有用的策略,解决两战或避免开战也可以,例如在组织压制内部分歧以专注于竞争对手的组织中。

二战就是双线作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苏联向纳粹德国宣战那天开始,纳粹德国就被迫把自己的军队一分为二,送到不同的战线,造成纳粹德国在东西两线的战力均受影响。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双线作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策略,这可以解决一场双线作战或者避免一场双线作战,比方说为了把焦点放在竞争对手身上而平息内部的不和。

4.镇压叛乱

虽然非对称叛乱战争的手段可能非常有效,但竞争对手也会慢慢制定平叛战略。最近也是很出名的一个例子,美国的David Petraeus将军领导制定了反对叛乱(伊拉克战场)的计划,在没有增加军队的情况下取得了持续不对的额外胜利。以牙还牙式的战争或竞争需要一个类似叛乱与反叛乱双方存在的反馈回路。

最近和著名的是,美国将军戴维· 彼得雷乌斯(David Petraeus)领导了镇压叛乱计划的制定,在不增加军事力量的情况下取得了可观的额外收益。以牙还牙式的战争或竞争往往会导致叛乱和反叛乱的死循环。

5. 相互确保摧毁

两个对手越强大,互相摧毁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一点似乎有点自相矛盾。这种相互确保摧毁的进程不仅发生在战争当中(比如全球核弹头情况),而且而发生在商业当中(如竞争对手之间要避免毁灭性的价格战)。但是,在一个胖尾的世界里,如果出现错误事件(把摧毁力推给分布曲线的 “尾部”),则相互确保摧毁可能会导致破坏性变得更加严重。

人性与判断

1.信任

从根本上来说,现代世界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家族信任一般被认为是假设的(否则我们会很难熬),但我们也选择信任厨师、店员、司机、工厂的工人、高管以及很多的其他人。可信系统往往是最高效的系统。信任的回报极端的高。

2.动机性偏差

人类对激励的反应很积极,也许是动物王国里面拥有的动机种类最多,也是其中最难理解的一个。当做法符合我们自己的利益时,我们就会扭曲自己的思想。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推销员是真的相信自己推销的产品能够改善用户的生活。这不仅仅是方便他推销产品。事实上,他推销产品会导致他自己的思维中当造成了非常真实的偏见。

3. 巴甫洛夫关联

伊万·帕夫洛夫(Ivan Pavlov)十分有效地证明了动物不仅可以对直接诱因做出反应,而且还可以对相关对象做出反应。还记得那个著名的狗在铃响的时候也会流口水的例子吗?人类也基本一样,可以对无形的东西产生积极和消极情绪,这种情绪来自对过去的关联,而不是直接的影响。

4.羡慕与嫉妒倾向

人类往往会嫉妒那些得到的比自己多的人,并且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得到别人所拥有的一切”。这种嫉妒感之强烈,足以导致人们采取非理性的行为,但这种倾向跟人类本身的历史一样古老。任何忽视嫉妒效应的系统往往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我毁灭。

5.由于喜欢/爱或者讨厌/恨而产生扭曲的倾向

基于对过去的关联,刻板印象,意识形态,遗传影响或直接体验,人往往会扭曲自己的想法来支持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反对所不喜欢的人或事物。这种倾向会导致我们高估自己喜欢的东西,低估或泛化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并在此过程中常常会错过一些关键的细微差别。

6.否认

任何活得很久的人都会意识到这一点,就像老话所说那样,“否认不仅只是非洲的一条河。” 这在战争或滥用毒品等情况下已经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在这些情况下,否认具有强大的破坏作用,但又会带来行为惯性。否认现实可以是一种应对机制,生存机制或有目的的策略。

7.可得性启发法

丹尼尔·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谓的“可获得性偏差”或“启发法”是现代心理学最有用的发现之一:我们最容易回忆起来的往往是突出、重要、频繁和最新的东西。大脑有自己的节省精力之道和惯性倾向,而我们对此几乎无法控制–可得性启发法也许就是其中之一。什么都记得住会让人衰弱。可得性启发法还有一些从属例子,比如“锚定”和“沉没成本倾向”。

8.代表性启发法

这一条一样是卡尼曼和他的搭档Tversky定义的,其三个主要的心理发现是:

a.未能考虑基本费率

在确定当前或未来行为时无意识地忽视了过去的可能性。

b.刻板印象倾向

往往会泛化地外推和归类而不是寻找特定的细微差别。像可得性一样,这往往是大脑为了节省能量消耗而具备的一项必要特征。

C.合取谬误

同样来自卡尼曼和Tversky这两位心理学家,琳达测试(Linda Test)有力地证明了我们常认为有更多细节事实的故事更加可信,虽然其真正的发生概率可能更低。在测试中,相对于描述得更加宽泛、包容性更强的个人,学生往往认为描述得更加生动的人更匹配预定义的类别。

琳达,31岁,单身,说话坦率、性格开朗,主修哲学。在学生时代,它就对歧视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较为关心,还参加了反核示威游行。请问琳达更可能是哪种情况:

A.琳达是银行柜员。

B.琳达是银行柜员,并积极参与女权运动。学生往往会选择B

这些特定的例子被认为比更宽泛但较模糊的描述更具代表性,但这是违反逻辑和概率的。

9.社会证明(人多势众)

跟蜜蜂,蚂蚁和黑猩猩一样,人类是众多社会物种之一。我们寻求人多势众是写进DNA这种层面的本能,,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求社会指导。这种本能创造了一种否则不可能出现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但如果我们的群体也这么做的话就会导致我们做蠢事。

10.叙述的本能

由于在叙事中去进行建构和寻求意义是我们的本能,因此人类也被称为“讲故事的动物”,这种说法十分的恰当。很可能早在我们开发出书写或创造东西的能力之前很久,我们就开始讲故事并用故事来思考了。从宗教组织到公司再到民族国家,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都是建构在叙事本能的基础之上。

11.好奇心的本能

我们喜欢说其他的物种很好奇,但其实我们才是最好奇的物种。好奇这种本能让我们走出了稀树草原,并引导着我们去了解周遭的世界,利用这一信息在我们的集体思想里面创造这个世界。好奇心的本能导致了独特的人类行为和组织形式,比方说科学事业。甚至在创新没有直接的动机之前,人类就已经出于好奇而进行创新了。

12.语言本能

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把我们DNA级别学习有语法构造的语言的本能为“语言本能”。语法语言不是简单的文化产物,这个概念是首先由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普及的。就像我们在叙述本能中所看到的那样,我们使用这些本能来创作出共同的故事,以及八卦,解决问题以及战斗等。语法有序的语言理论上具有着变化无限的意义。

13.第一结论偏差

就像查理· 芒格曾经指出的那样,思维的运作机制有点像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第一个想法进入到人的脑袋之后就关闭了。像很多的其他倾向一样,这可能也是一种为了节省精力的装置。我们停留在初步结论的倾向导致我们容易接受很多错误的结果并不再愿意提出问题。不过这个可以通过一些简单但有用的思维例程来解决。

14.过于笼统地概括小样本的倾向

对于人类来说,归纳很重要。我们不需要把每一个实例都看了才能理解一般规则,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归纳的时候,当我们忘记了大数定律当它好像不存在一样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错误。哪怕缺乏足够可靠的结论依据,我们有时候也会把少量实例外推成一般范畴。

15.相对满足/痛苦倾向

嫉妒倾向可能是相对满足倾向最明显的体现,但是几乎所有关于人类幸福的研究都表明,这种倾向与人相对于其过去或同辈的状态有关,而不是一种绝对的。这些相对的倾向会导致我们在各种客观不同的情况下感受到极大的痛苦或幸福,并让我们无法预测自己的行为和感受。

16.承诺和一致性偏差

就像心理学家经常证明的出名例子那样,只要有可能人类往往会选择跟自己之前的承诺保持一致。这种特质对于社会凝聚力是必不可少的:经常改变自己的结论和习惯的人往往是得不到信任的。但是,就像一句老话概括的那样,我们对保持一致的偏差可能就会变成“愚蠢的一如既往是些头脑简单的小妖怪” ——如果第一结论偏差跟这个结合到一起,我们最终就会得出糟糕的答案,并在有力的证据面前也会冥顽不化。

17.后见之明偏差

一旦我们知道了结果,在思想上再想让时光倒流几乎就不可能了。我们的叙事本能会让我们推理出我们一直就知道它这个结论(无论“它”是什么),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只是在事后用事件发生前无法获得的信息来进行推理。后见之明偏差解释了为什么做这件事很重要:那就是忠实地记录做出重要决定的过程,然后当我们试图说服自己本来一直就知道时可以重新核查一下是不是这样。

18.对公平的敏感

正义深入到我们的血液当中。这是我们的幸福感是相对的又一个例证,对于什么是公平,我们是谨慎的仲裁者。违反公平可以被视为采取对等行动的理由,或者至少可以被视为不信任的理由。然而,公平本身似乎是一个移动的目标。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被视为公平的东西换个时间和地点可能就不是了。不妨想想这个: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奴隶制曾经被视为非常自然和非常反常的事情。

19.高估行为一致性的倾向(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往往会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先天特质,而不是情境性因素,这导致我们高估了在未来这种行为的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预测行为似乎并不困难。当然,实际上,这一假设从来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所以,当其他人没有按照我们赋予他们的“先天”特质行事时,我们会感到惊讶。

20.应力(包括断裂点)影响

压力会引起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反应,而且往往会加剧其他的偏见。当人的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的反应状态时,几乎所有的人类心理偏见都会变得更加严重,这些完全都是依靠本能,没有丹尼尔·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谓的“系统2”型理性的紧急制动。压力会导致人做出草率的决定,即时性,退缩回习惯,从而变成精锐士兵的那句座右铭:“在激烈的战斗当中,你的表现不会上升到自己期望的水平,而会下降到训练时候的水平。”

21.幸存者偏差

历史学(我们对过去的解释)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们看不到纳西姆· 塔莱布(Nassim Taleb)所谓的“沉默的坟墓”,也就是那些没有中奖的彩票持有者。因此,我们太过把成功归因到成功的主体所做的事情上,而不没有考虑随机性或运气因素,而且由于我们经常把研究的中心都放在胜利者身上,而没有看到其实当时的失败者也在做着一样的事情,只是运气差点而没有取得成功而已,如此我们研究总结出来的就有可能会是错误的经验教训。

22.想要做点什么的倾向(战斗/逃跑,干预,证明价值等)

我们可以称之为 “无聊综合症”:也就是哪怕不需要采取行动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也倾向于采取行动。哪怕我们不具备解决问题的知识,我们往往也热衷于提供解决方案。

23.证伪/确认偏差

对于想要的东西,一个人也会选择去相信。同样地,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就会选择看到什么。这一般被称为确认偏差。寻找对久以有之的智慧的确认而不是违背,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习惯,因为它既能节省精力,又令内心舒适。但是,科学过程(包括假设生成,必要时的盲测以及客观统计的严苛)的目的恰恰是要发现相反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遵循的时候它会如此有效的原因。

现代科学研究是在证伪的原则下运作的:一个方法,如果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陈述,使得特定的确定结果会导致其被证明是错误的话,就可以称之为科学方法。伪知识和伪科学则是不可证伪的——就像占星术一样,我们没法证明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因为那些伪科学从来都没说清楚过什么条件下可证明自己是错的。

译者:boxi

- Posted in: Career

- Tags: ,

0 条评论 ,6,626 次阅读

发表评论

  1.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