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要读的基础理论–《金字塔原理》

知识本身是不会变的,但通过学习它能够让我们改变自己,让我们多一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理解世界。

相信很多初入行的设计小伙伴们在成长初期都会遇到过一定的迷茫期,觉得自己难道就只是一个会画图的设计机器吗?我到底跟一枚优秀的UI设计师差在哪里?UI设计相关的理论那么多我应该怎么看,怎么给自己进行一个整体理论体系的提高?那么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疑惑,跟着我,我会把这些设计理论知识写出来一步一步的整理分享给大家。

目录:

1、为什么第一本应该读金字塔原理。

2、金字塔原理到底是什么。

3、在搭建界面逻辑时,哪些使用了金字塔的原理(案例分析)

4、金字塔原理能够改变什么。

一、为什么第一本应该读金字塔原理

首先,我想告诉大家《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其实本身并不属于设计领域的内容,它是由芭芭拉.明托这位哈佛大学的女博士在麦肯锡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工作时总结出来的。它被主要用在帮助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界人士提高商务写作、复杂报告和演示文稿的能力。这个理论从诞生到现在的60多年中不断被译成多国语言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直到现在也依然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茅。

那我们为什么要掌握这套理论呢?因为在这套理论的支持下,我们能够使用一种更清晰的逻辑去看UI设计的背后的逻辑架构,能帮助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和判断我们所做的UI设计它真的帮助用户更简单的理解了我要传达的信息了吗?它真的易用了吗?这是一种思维意识,要深入的扎根在我们的脑海中,掌握这门逻辑思考的方法不仅仅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有逻辑的思考交互和设计,更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不可思议的影响。

二、金字塔原理到底是什么

说了这么多,金字塔原理到底是什么?

先说一个大的概念,金字塔原理本身是从人脑的思考逻辑出发,总结出如何更有逻辑的向人传达信息,从而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的一套方法体系。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和规范动作。

金字塔的基本结构:中心思想明确,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

说到这里您大概还是一头雾水,在具体展开说明之前,有两个概念需要您首先掌握。

1、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大脑具本身具有自动信息归类的能力

2、数字‘7’的神奇之处:大脑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看下面这个例子:

无论是谁,看到上图,都会认为共有两组黑点,每组3个。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造成这个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黑点之间的距离比另外一些黑点之间的距离大。

在设计理论中我们把这种排列顺序叫做亲密性原则。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中就详细的介绍过这个原则。

就是说我们会把距离更为接近的物体自动归为一类。这其实是大脑的本能。大脑在本质上会认为同时出现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并且会将这些事物按照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其实,在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物按照某种秩序组织起来。比如,古希腊人就把天空中的星星组成各种“图案”也就是星座。

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人脑本身就具有自动将信息归类的能力,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来说明数字7的奇妙之处。

例子:

假设您的室友需要你出门帮忙买点东西,他坐在沙发上这样跟您说:“你真好,刚看到朋友圈别人晒的吃葡萄的照片,我也想吃葡萄了,然后顺便你也可以再买一袋牛奶。”你正在穿衣服,室友站了起来走进了厨房,“我看了一下冰箱里面土豆还够不够。对了,我想起来了,我们已经没有鸡蛋了。我看看,对,是该买点土豆了。”你已经穿上了外衣,向门口走去。“再买些胡萝卜,还有橘子。”

你打开门,“还有咸鸭蛋。”你开始按电梯,“苹果。”你走进电梯,“在买点儿酸奶。”“还有吗”“没有了,就这些了。”

请问,如果不重新读一遍上面的文字,现在你还能记得你的室友要你买的9样东西吗?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否定的,结果最后您回到家应该就只买了葡萄和酸奶。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你遇到了“奇妙的数字7”,这个术语是乔治.A.米勒在他的论文《奇妙的数字7+-2》中提出的。米勒认为,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有的人可以记住9个,有的人只能记住5个。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项目。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大脑处理任务时,项目如果超过了4个或者5个时,我们需要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记忆。

我们再来看刚才的例子。

这是刚刚我们需要记住的9个任务。

下面让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构建任务清单。

现在我们已经把9项任务通过逻辑关系概括成了3项大的任务。

仅以逻辑方法将思想或者概念分组是不够的,还需要明白其逻辑关系。分类的作用不只是为了将9个概念分成3组,每组各有4个,3个和2个概念,因为这样和起来还是9个概念。你要做的事提高一个抽象层次,将大脑需要处理的9个概念变成3个。

这样你就无需再记忆其中的每个概念,而仅仅需要记住9个概念分别所属的3个组。思维抽象程度就提高了一层。由于处于较高层次的思想总是能够提示其下面一个层次的思想,而且这种关系不会牵强,因而更容易记住。

金字塔原理顾名思义结构就好像金字塔的外形一样。自下而上,由一个个的项目堆砌,自上而下,是核心思想下展开一个个更细致的项目。

在我们使用这个逻辑框架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遵循两个规律。

自上而下,结论先行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由于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千差万别,所以他们很难对我们所表达的思想做出与我们完全一样的解读。理清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的重要方式。清晰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先总结后具体。自下而上思考是指我们在思考时,思维会从最底部的层次开始构建,将橘子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组成一个段落,然后再组成文章,而代表整篇文章的则是金字塔最顶端的思想,中心思想。

这时候您大概觉得,这种方式是不是我们之前在搭建产品结构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使用Xmind进行功能梳理的方法?没错,树形结构的思维导图本身就是基于金字塔理论发展而来的。

作为UI设计师,在涉及一款产品时我们怎样能够让产品的交互逻辑更加清晰从而提高产品的易用性。这些都是可以使用金字塔原理的结构去实现的。

三、案例分析

在搭建界面逻辑时,哪些使用了金字塔的原理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3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

我们来看一些案例。

1、向上关系:在文章中(某原型)任何一个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在C端产品中,模块化的设计就是将不同的功能通过逻辑分类对下一层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2、向下关系: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如果某组中的第一思想是某项过程的一个步骤,那么该组中的其他思想必须是同一过程中的其他步骤。

例如购物车结算页面的功能梳理。

在购物车流程中,我们点击购物车图标之后,进入到我们的结算流程,这时候的所有信息都是完成购物这个步骤中的其他步骤,比如收件地址,付款方式等等。

如果在结算流程中插入了一个不属于此步骤的任务,例如我们增加一个听音乐的功能,那么是不是就会显得多此一举了呢?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产品给的需求有时候是比较难以接受的了。那么下次我们在跟产品沟通的时候,就可以好好利用一下这个原理去进行思考了。

当然,如果你想要在传统流程的步骤中挖掘新的需求,做一些创新的话,请记住一定不要脱离完成这个任务的步骤任务线。我们优化的是这个过程,而不是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增加用户的操作负担,让我们的用户产生无法理解的状态。

3、横向关系: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人的大脑可以用于组织思想的顺序有且仅有4种,分别是演绎推理,发现因果关系,化整为零和归纳总结。因此在我们进行思考是一定要把思想放在金字塔结构中,根据以上规则进行检验。任何不符,都说明了我们的思路存在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理由说明为什么第二个思想放在第二,而不是第一或者第三。你选择的逻辑顺序展现了你在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如果思想的组织方式是演绎推理,那么这些思想的逻辑顺序就是演绎顺序。如果我们按照因果关系进行组织,那么逻辑顺序可能就是时间顺序。依次类推。这是指在文章中的思考逻辑。

那么在设计中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应用是采用了横向和纵向关系进行设计的

纵向关系

在网易云音乐的播放列表的展开设计中,就是使用了金字塔模型的思维。

在界面的交互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左右上下的滑动,我们能够让互相关联的不同页面流畅的进行切换。在功能上我们套用金字塔模型你会发现很多页面的交互模式都是使用了金字塔的结构进行的设计。

手机的滑动交互让金字塔思维更好的展示出我们要展示的信息,让产品更加清晰,流畅。在未来,还有更多可以探索的交互方式等待着我们去一一发现探索。只要熟悉了金字塔的模型,相信大家都可以更加的深入了解UI和交互。

四、金字塔原理能够改变什么

让我们在陈述问题,沟通表达时思路更清晰,聆听者能够更高效的接收到我们的信息。让我们在汇报工作,书写文章的过程中能够轻松应对。

另外,作为设计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当我们设计一款产品的时候,除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很多人知道这样的交互体验很流畅,知道设计方法,也知道当时产品经理设计的思路,但是并不知道这些思考的底层逻辑和原理是什么样的。当我们运用金字塔的原理去思考产品和一些问题的时候,慢慢的你能够从只看事物表象,上升到看到事物本质的高度。让自己的思维模式提高到一个更抽象的层面,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本书一定要读一读金字塔原理的原因了。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Mc9UdV0xAMVmofVxtvCkQQ

- Posted in: Career

- Tags:

0 条评论 ,2,853 次阅读

发表评论

  1.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