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能力强的人有哪些共同特征?

工作能力强的人都有以下 4 个共同特征:一是全面清晰看问题 、二是高效地开会、三是做好思维梳理、四是从本质去思考问题。

全面清晰看问题 :mece 分析法

作为一个打工人,调研、述职、复盘、立项,一年汇报的事情总要经历几次,我们看看小王的汇报故事。

小王刚毕业,入职某公司后,分配的第一个任务是需要对市场客户人群进行画像,以便于公司对于不同人群开发不同的产品。

小王加班加点做调研、做报告。报告里把人群分为男人、女人、老人、青年、孩子,并对这些人群特征进行了相关描述与建议。小王信心满满地交了报告,觉得自己做的既丰富、又细致、又好看,可结果被领导直接浇了一盆冷水,要求打回重做。

老王拿到领导的反馈,那一脸表情显得既委屈又懵圈又不服气。领导带过很多新人,了解小王的心理,于是循循善诱的和小王讲解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他们重叠了。人群分别有男人、女人、老人、青年,那么男人里是不是也有老人和青年,老人和青年里是不是也会分男人、女人,就好比统计数字一样,这是不是被重复统计了。

第二个原因是不完全。男人和女人是按照性别进行统计的;老人、青年和孩子是按照年龄进行统计的。这些就像是从物理性维度、显性维度去区分的,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维度如人格化维度、隐性维度可以区分,可以按照气质土豪男、森系女等等。

听完领导的解释,小王立马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委屈变成了服气。

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分析法,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个分析法是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要求分析一件事得像拼图一样,所有的拼图既能完全结合,没有错位与重叠;又能没有遗漏,不落下哪块拼图。

图:拼图图:拼图

需要注意的是,MECE 所说的穷尽,绝对不是无止境无边界的穷尽,而是有边界、有切入点的,否则我们就从一个错误变成另一个错误了。

按照这样的方法:

第一步:找到切入点。

比如上文小王的画像,如果分析阅读偏好,我们可以选取这些维度性别、年龄、收入、学历、性格等等;而一些维度,比如脸上是否有斑点这些就和阅读偏好弱相关或者毫无关系了,可以不用考虑。

第二步:从找到的切入点里罗列完整。

比如第一步罗列出的维度里我们假设只有性别、年龄、收入。

性别分男性、女性;年龄分幼儿、青年、中年、老年;收入分低收入、中收入、高收入。按照这些所列举的,为了枚举清楚,就要排列组合都穷尽,分为(男性,幼儿,低收入)、(男性,青年,低收入)、(男性,中年,低收入)等等共计 24 个分类。

MECE 分析法,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一些已经成熟的结构模型中都可以广泛应用。

拿大家熟知的,紧急重要四象限原则所举例。

第一步:找到切入点。

做事情优先级的从紧急和重要两个点切入。

第二步:从找到的切入点里罗列完整。

紧急分为紧急和不紧急;重要分为重要和不重要。两个进行排列组合就有了这四个结果(紧急,不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于是拼凑在一起,就成了我们日常见到的时间管理四象限。

图:时间管理四象限图:时间管理四象限

生活里衣服可以分春夏秋冬装,风格可以分休闲、正式等;图书可以分历史、经济等等,生活里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通过 MECE 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既全面又有结构的思考问题。

高效地开会:6 页纸工作

关于汇报这件事,最常见的形态是就是 PPT,甚至在很多公司 PPT 做的水平很棒,如何在一两页中既浓缩主题又排版美观,堪比 4A 公司水平。

可是 PPT 真的出生产力吗?这是一个问号,我们听过很多吐槽,「PPT 造车」、新东方年会的吐槽「到头来干不过写 PPT 的」,甚至于在一些单位专门招一个写 PPT,美化 PPT,不知道此刻看的你有没有过为制作 PPT 而加班伤神的岁月。

PPT 分两种,一种是用来需要解读的,就是看 PPT 知道大体纲要,但是具体内容需要靠汇报人讲解才能清楚,这种是大家常做的有仪式感,特别适合演讲开会;一种是不需要解读的,内容大段文字、罗列详细、页数众多,但是这在 PPT 里算不扼要,落了下乘。

在这样的分寸间,写的人绞尽脑汁,看的人云里雾里,在职场的生产力发挥上并不是最优解。

那还可以怎么汇报,亚马逊的「6 page 工作法」是一个很值得推荐。

亚马逊的「6 page 工作法」是一种「结构化备忘录」,通过以下 6 个维度去叙述一个创意或者想法:

  • What we do?(背景)
  • Why we do it? or What is the problem?(解决什么问题)
  • How we do it?(我们怎样做)
  • Validation(如何验证)
  • Discussion/Analysis(讨论、分析)
  • Summary(总结)

事情的起源来自于 2004 年 Amazon CEO 杰夫.贝佐斯的一封邮件,在邮件中他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希望用四页备忘录(4-page Memos)来代替 PPT(PowerPoint Presentations),邮件截图如下:


简单翻译如下:

来自:Jeff Bezos

时间:星期三,下午 6:02,2004 年 6 月 9 日

标题:Re:从此之后,在 steam 不允许再使用 PPT

关于这个问题,想简单解释一下原因

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一段文字,而是一段结构清晰,叙述清楚的文字。如果有人只是在 Word 中用项目符号罗列了一些短句,这和 PPT 一样糟糕。

为什么写 4 页的备忘录比「写」20 页的 PPT 要更难?因为结构化的,叙述清晰的备忘录强迫你更深的思考,更好的理解什么事情更重要以及事物之间是如何关联的。 PPT 风格的演示文档让你轻易的掩盖相关 idea 的优先级和相关性。

后来贝佐斯也在另外一封邮件中近一步说了自己不喜欢 PPT 原因和要求,简单概括就是以下几点:

1、PPT 只是罗列项目信息;

2、对讲演者容易,对听众很难;

3、以后会议从 6 页备忘录开始。

结合两封邮件,我们特别说明的是以下几点:

1、贝佐斯邮件提到 4 页备忘录,那我们为什么称之为 6 页了?

说明:4 页并不是一个绝对,同样 6 页也不是一个绝对,在 6 页以内就好。

2、4 页备忘录比 20 页 PPT 更难,原因是什么?

说明:如贝佐斯所说要的不是仅仅写一段文字,是结构清晰、叙述清楚的文字,所以要的是一个充分思考过、可行性分析做过的、有推演的一个报告。

如何实施 6 页工作法:

1、会议开始之前,汇报人会给到参会者 4-6 page 备忘录

2、会议的前 20-30 分钟,大家围在一起安静的阅读这个 4-6 页的备忘录。

3、20-30 分钟后,大家一起讨论备忘录的内容,讨论、提出问题、质询主讲人。

4、通过非常健康的讨论来仔细探讨备忘录中的观点,记录讨论的内容。

5、最后,根据讨论建议,做出最终的决定,记录最终的总结。

在亚马逊,经常会对主讲人提出一个尖锐问题:「如果由你自己来评论自己写的备忘录,你会质疑哪一点?」

一个结构清晰,叙述清楚的 6 页备忘录是一个高难度工作。

所以写出 6 页好的基于证据的叙述是艰苦的工作,写出文档,在会议上也要面临讨论、质询,这对报告者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这样的方式,要求编写文档的团队真正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空间,收集他们的数据,了解他们的操作原则并能够清楚地进行交流。

同时一份详尽的备忘录使我们的参会人员可以在 30 分钟的阅读时间内认知一个他们可能不熟悉的全新领域,从而极大地优化了参会者审议速度和数量。

做好思维梳理:先有骨,再有肉

在互联网这么多年,一直从事的是产品工作。作为产品经理,要从用户反馈的一些点,梳理出来产品所要做的功能,然后再根据这些功能去展开细节与逻辑,把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具备可行性的一个产品需求文档。

在编写产品文档或者进行构思的时候,思维是发散的,可能这里想到一个点,那里想成一个点;也可能在发散的时候,原先想的一些功能不合适,有了新的想法。

根据上述说的一些情况,如果直接进行产品需求文档编写或者创意构思的时候,会存在反复修改或者有所遗漏的情况。通常我会先把这些想象到的点都先记录下来并进行发散,由一个点发散成多条线,由一条线,发散成一个面。这样的方式,我称之为」先有骨,再有肉。」

发散之后的这些碎片信息,按照 MECE 分析的方法,「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由于已经通过发散思维建立了骨架,有了一个清楚的结构和方向,后续的写作的过程里,会写的更快、更全面,整个过程都会让人很舒服。

梳理的思维的方法,也许有很多,word 可以、excel 可以、PPT 可以,但个人最推荐也做符合思维发散的特性的一款工具,叫做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s)是由英国流行心理学和教育学作家托尼.博赞(Tony.Buzan)所发明并推广。思维导图帮助使用者从一个点或者一个想法、一个项目进行展开,不用考虑顺序、语句完整、用词等,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由于其很像人体心脏及其延伸的血管,所以也称为「心智图」。

大家看下面这张图,是我在思考某个产品一阶段要做的事情,所画的一个思维导图,后面内容还可以随着想法深入继续展开。

在这个图里,围绕 X 产品一阶段做的事情进行构思和展开。各位看,主题写的是「功能点」,但展开的内容有很多都不是在说功能点了。但这个一点不重要,就像前面说的,思维是发散的,不用考虑顺序、语句、用词这些,忽略那些细节,一个思维导图制作的过程重点是尽可能如何不打断思维发散。


如何梳理思维并制作出一张思维导图呢?我分享下我当时梳理 X 产品的过程。

1、 定下初始主题

明确思考的主题对象,所有发散的内容都与这个相关,这个主题后续随着思考的深入与变化,可以调整。

在构思时,确定围绕「X 产品一阶段功能点」进行展开」。原本是希望去思考「产品功能点」,但后来梳理的过程,发现还有很多相关依赖方,又相继梳理了运营线、财税法线等内容,主题调整为「X 产品一阶段事项」。

2、 记录关键词

围绕确定的主题,记录灵感或者构思内容的关键词。

确定了主题「X 产品一阶段功能点」,开始联想,记录关键词。

先想到的是产品功能,要提供什么服务,能够让商家整体使用过程形成闭环。要有展示的地方,所以要有企业门户,那要有域名注册、服务器搭建;要识别商家,需要有账号体系,要有注册和登录功能;要有运营后台进行订单处理、审核等工作;有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有数据监控、通知发送等这些支撑服务,细节就不一一展开。

项目是有拉团队和时间要求的,想到立项、结项;研发要排期、开发、测试、发布。

然后网站功能建设的过程里和上线后,要有人负责养孩子,负责内容建设、对外宣传、活动策划、渠道运营、用户推广等等事情,做到有客户愿意用。

后来发现这个不够,因为网站会涉及支付和一些协议签署,所以要和财税法确定相关事情。

慢慢的,从粗颗粒度到细颗粒度,关键词越来越多。

3、 补充关键词备注

创作者在所记录的关键词处可以增加备注:用于记录与关键词相关内容等灵感。

比如在梳理到财务、税务关键词时,我增加了备注:联系人是谁,使用的公司主体是什么。

比如梳理立项、结项时,我增加了备注期望开始时间什么时候,最迟结束时间什么时候。

有了关键词以及在思维时所记录的备注,后续在编写文档时,素材更多,会更加便于创造。

4、 关键词梳理与分支建立及双向推导

创作者按照某种维度将记录的零散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分类,梳理完成后,建立上级分支,形成由点到线的结构;根据推导后的上级分支也就是线,再进行推导其对应的关键词是否有所遗漏或者补偿,验证由线到点的内容

关键词梳理与分支建立的过程,也包括排序、设置不同颜色与字体等进行标记的过程。

拿 X 产品关键词梳理举,先说由点到线。

登录、注册功能属于账号体系;信息录入属于合同管理;而合同管理、账号体系都属于企业门户功能;企业门户功能点属于产品线。

网站视觉上传、文案更新、规范制定,这些都属于内容运营,而内容运营属于整体运营的一部分。客户的获取、转化、留存、收益、传播这些都属于客户运营的一部分;客户运营也属于运营线等。

……

在梳理的过程里,最终根据关键词,建立项目线、产品线、运营线、研发线和财税法线,每条分支线里又再建立下级分支,下级分支再对应关键词。

说完了由点到线,我们再说由线到点。

每一条线里的内容是否如 MECE 分析法要求那样「完全穷尽」,建立了分支线后,再进行反向推导关键词。

比如发现支撑服务除了通知服务,还有基础数据字典信息相关事情;而通知服务本身除了短信服务外,还可以有邮件通道,站内信通知等多种方式,应该予以补充。

5、 确定最终主题内容

根据最终梳理后分支与关键词内容,进行确定最终主题。

比如最初主题为「X 产品一阶段功能点」,梳理后内容已经超出原有主题,主题内容改为「X 产品一阶段事项」或者「X 产品一阶段项目干系线」更合适。

思维导图这样的应用在工作、日常生活里都可以适用,我列举了部分常用的场景:

·头脑风暴

以人员或者职能等维度进行设置分支线,及时记录大家头脑风暴的关键想法。

·写作大纲

比如小说,在开本之前通过思维导图先建立自己的主体结构,构思故事背景、人物、冲突、高潮、主线、分支线等内容。

·会议议题

通过思维导图快速构思会议议题及各议题要点。

·演讲汇报

通过一张图进行演讲自己想法,里面的分支线和关键词就像创作者的提词器。

·创意推演

运用思维导图将创意展开,将一个点子推演成具备可行性的方案。

·阅读摘要

运营思维导图记录书籍各章要点。如樊登读书会,所讲的每一本书里都会附上以思维导图梳理的书籍要点。

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在纸上画,也可以在白板上画,另外还有了很多专门制作思维导图软件,这些 app 除了能制作脑图外,还或多或少有以下亮点:

·可以以大纲进行组织内容,一键将大纲转换成思维导图。

·多平台云端同步。支持网页版、桌面版、安卓、IOS 系统等多平台使用,并且可以保存在云端。

·支持分享。可以将自己思维导图分享到微信、QQ、微博等各渠道。

·支持团队协作。支持团队编写同一文档。

·脑图模板与市场。可以查看、分享、买卖自己或他人脑图模板。

用户使用较多的部分软件列举如下。

1、 Xmind

2、 幕布

3、 Mind Manager

4、 百度脑图

5、 Mind Master

6、 ProcessOn

从本质去思考问题:第一性原理

漫威里的「钢铁侠(Iron Man)」托尼.斯塔克,帅气,多金,更重要的是他又聪明,还能拯救世界,很多人都喜爱。

现实世界也有一位钢铁侠,一点也不逊色漫威的那位。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完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与众不同甚至是革命性的产品,并且都取得了成功。

这些革命性的产品如贝宝 Paypal,成为首个全球范围流行的账户支付工具,将原本由银行卡支付作为基础的卡基时代引入到由账户为基础的账基时代;特斯拉,目前市值已经 5500 亿美金,直接引起电动汽车时代来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更是作为一家民营公司达成了许多国家航天机构都未曾达成的成就,比如第一个可回收重复使用的火箭,第一个商业运营的货运飞船;还有很多革命性的创意或者产品正在进行中,比如胶囊列车、Solarcity、电池公司等等。

这位钢铁侠就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有很多革命性的想法和成就。他这些天马行空几乎天才的创造力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看看马斯克在与 TED 策展人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进行的一对一访谈中是如何解释的。

「Well, I do think there is a good framework for thinking. It is physics. You know, the sort of first principles reasoning. Generally I think there are — what I mean by that is, boil things down to their fundamental truths and reason up from there, as opposed to reasoning by analogy.

嗯,我确实认为有一个好的思考框架。这是物理学。你知道,这是第一性原理。总的来说,我认为是这样——我的意思是,将事物归结为基本事实并从那里进行推理,而不是通过类比推理。

Through most of our life, we get through life by reasoning by analogy, which essentially means copying what other people do with slight variations.

在我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是通过类比推理来度过人生,这实质上意味着模仿别人所做的微小变化。」

在上述的对话里,马斯克说了自己思考的问题的方法源于「第一性原理」。思考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模仿别人通过类比进行推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的产品和市场已有的产品不太一样,都是革命性的产品。

「站在巨人肩膀看问题」有时候不一定对,「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才是对的。

「第一性原理」源于哲学,在各学科中得到应用,各学科异曲同工,殊途同源。

哲学说: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是一个根基性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假设。——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

物理学中应用说:第一性原理从基本的物理学定律出发,不外加假设与经验进行的推导与计算。

在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埃隆·马斯克建议通过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确定并定义你当前的假设。

我们所需要做的决策或者面临的问题,首先需要确定下来并定义清楚。

比如我有些胖,没有足够时间或者动力去减肥。

而埃隆马斯克定义他的问题是:电动车的电池组太贵。

第二步:将问题分解为基本原理。

「It is important to view knowledge as sort of semantic tree. Make sure you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ie the trunk and big branches, before you get into the leaves/details or there is nothing for them to hang on to.」 – Elon Musk

「将知识视为一种语义树非常重要。在进入树叶/细节之前,请确保您了解基本原理,即树干和大树枝,否则它们将无法挂住。」——埃隆.马斯克

埃隆.马斯克在设计电池组时,很多人告诉他说:「电池组昂贵,每千瓦成本为 600 美金,而且永远会这么贵,未来不会比现在好多少。」

如果接受这样的结论,也许就不会有特斯拉的诞生了。

马斯克不增加比如电池技术优化等假设条件,就直面这些成本问题,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电池组的构成,得出电池有由钴,镍,铝,碳,一些可分离的聚合物和密封罐组成。如果去伦敦交易所直接购买原材料并组装,那么每千瓦成本只需要 80 美元,会比大家的认知便宜多得多。

这是马斯克运用第一性原理将电池组太贵这一假设的问题分解成基本原理的案例。

第三步:从头开始创建新的解决方案。

根据分解的基本原理去设想新的方法,比如马斯克遇到电池组贵问题,分解电池组构成的基本原理,创建了去交易市场直接购买原材料进行组装电池组的解决方法。

如果懂得了「第一性原理」这样的从本质去思考的底层思维框架,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变得没那么重要或者容易做决定多了。不仅仅是用于马斯克这样创业的领域,生活中、工作中也有很多案例可以用它做决策。

我们一起来看看。

案例:吃饭

人人都爱山珍海外,饕餮盛宴,为了许许多多层出不穷的网红餐厅,甘愿趋之若鹜排队数小时。

一份鲍鱼海鲜饕餮盛宴和一份豆浆鸡蛋之间做选择的话,多数人应该会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

小王就是这样的一个吃货,不需要社交,纯粹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尤其钟爱自助餐,「扶着墙进,扶着墙出。」是其口号。

经年累月,加上新陈代谢变慢,小王那是吃的越来越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后来的小王了解并接受了第一性原理之后,变了。变得就越来越容易克制自己,学会放弃大餐,放弃扶墙出的行为了。

可撇开社交性的吃饭,吃饭为了什么,后续会发生什么,小王用第一性原理分析分析它的本质看看。

吃饭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吃饱肚子;二是为了营养和健康。

吃饭的后续伴随事项有三个:一是消化。食物分量符合肠胃消化水平,那是能量;吃的过多,负荷不了,那就成了负担;二是忘记,基本上再好的山珍海外过几天也不记得它入口的味蕾感觉了,就是会记得好吃或者不好吃而已;三是排空,再好的美食最后被肠胃消化后也就随着马桶冲的无影无踪了。

小王用第一性原理这样分析后,得出来的结论:

鲍鱼海鲜饕餮盛宴,虽然美味吃了,会贵、会胖、营养不如豆浆鸡蛋,何况味道也不一定如豆浆鸡蛋好;如果吃饱了再吃,钱反正已经花了回不来了,但是再吃就会变成脂肪,影响形象和健康。那么鲍鱼海鲜饕餮盛宴就不那么重要了,做选择就会选择豆浆鸡蛋。

这是关于吃饭,从吃饭的本质去做决策,我们再聊聊工作。

案例:换岗

工作里,总有些岗位和模块是比较重要,被依赖的部门多,容易被看的到,也就容易出活出彩出绩效,我们索性称这样的岗位叫做「鸡腿岗位」;有些岗位恰恰相反,也许做的事情很多,不是核心收益部门,不太容易被大家看得到,也就不太容易出活出彩出绩效,假如我们称这样的岗位叫做「鸡脚岗位」。

如果「鸡腿岗位」和「鸡脚岗位」让你选,你会选择哪个?

如果你负责「鸡腿岗位」,公司希望轮岗,你愿不愿意去交换「鸡脚岗位」?

如果你负责「鸡腿岗位」,做的如鱼得水,专业精通,绩效出彩,嘉奖不断,你会不会主动去申请「鸡脚岗位」,拱手「鸡腿岗位」?

是不是大多数的答案是:

如果「鸡腿岗位」和「鸡脚岗位」,一定选择「鸡腿岗位」。

如果负责「鸡腿岗位」,公司希望轮岗,一定不愿意去交换「鸡脚岗位」。

如果负责「鸡腿岗位」,做的如鱼得水,专业精通,绩效出彩,嘉奖不断,一定不会主动去申请「鸡脚岗位」,拱手「鸡腿岗位」。

这样的选择,当然没有错,谋得了眼前,可是也许没看到更远的未来。

分享一个小王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运用第一性原理去决策的故事。

小王是一个工作方向选择专业路线的人,既然是专业路线,小王就希望在自己的领域里尽可能打通关,每一个模块、每一个环节都清楚且精通。

小王所在部门是公司的支付部门,公司无论是哪个部门都需要和小王所在部门有业务往来,如线上交易、结算等等,这些部门各类业务交易量加起来,每年有上万亿。

而小王负责支付部门的核心交易与通道接入,这两个就相当于菜谱和原材料,都由小王负责,小王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再加上因为公司交易量基数大,小王也资深,通过各类算法与方法降低公司的支付成本,对公司业绩作出巨大的贡献,每年小王的奖金与奖项都是从年头拿到年尾。

可是支付三环节:交易、清分、结算。小王很熟悉自己的交易模块,对于另外两个模块却一直很模糊。而小王是要立志打通关的人,就像吃鸡美食专家,哪能只懂鸡腿,不懂鸡肋。

做换岗这个决定之前,小王进行了心理建设,仔细分析了如果换岗的利弊:

换岗的好处。

第一,增加新的模块知识与经验。换岗了,薪资待遇和职级也不会变化,但是可以增加新的技能,专业方向还是得看专业。

第二,专业的长期性和岗位的非长期性。一个人,如果不会在一家公司呆一辈子,还有更大的世界想去看看,那么对于终有一天要离职来说,此刻岗位核不核心,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会更多东西才是更重要;即使一直呆在一家公司,多会一些也是好事,以后升职也是自己竞争力,做个可以给下属指导的领导。

有了上面两个心理建设后,小王当天就找老板沟通换岗的事情,后来的小王因为精通全流程,后来得到的远比当初放弃的多得多。

这是小王认清工作的本质,运用第一性原理去做选择的故事。

互联网产品经理做产品设计时,需要在真伪难辨的客户反馈中找到需求的源头。

Google 未诞生之前,是门户网站时代。各门户网站不断在自己的门户上增加内容,希望满足客户对于内容的需要。Google 创始人布林和佩奇,认为本质是客户需要找到内容,并不是在意门户,于是就有了 Google 搜索引擎的诞生,自己不生产内容,但连接内容,让客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原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80482/answer/1743697539

- Posted in: Career

- Tags: ,

0 条评论 ,2,522 次阅读

发表评论

  1.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