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

荐语

在不确定性成为生活常态的今天,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课题。面对棘手的事件,我们该如何拆解,跳出焦虑情绪,迅速行动,化解问题?面对职场危机,如何实现工作技能与专注热爱的相互转换、相互促进,做自己喜爱并擅长的事?面对忙碌而琐碎的生活,如何避免行为与目标的偏离,坚定地追寻人生的意义?
针对这些问题,本书在心理学、行为学等前沿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韧性飞轮”模型和相关实操工具。旨在以韧性为核心,以“持续小赢”为驱动力,从觉察、意义和连接三个维度解码焦虑情绪,关照自我;发掘并深化热爱,打造属于自己的“意义树”。助你在不确定的时代积小赢,成大胜,积极应对不确定性,开启“韧性”成长。

 

你将获得

用心理学工具击退焦虑,重获自我掌控感
激活积极体验,做自己喜爱并擅长的事
积累“持续小赢”,实现终身成长

 

作者简介

张晓萌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管理学系组织行为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率先在领导力教学中引入心理韧性的概念,启动并持续追踪中国企业家韧性打造的研究项目。
曹理达
资深财经媒体人
长江商学院领导力与行为心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解读文稿

樊登:各位好,今天我们在中关村的樊登书店为大家录制本期的新书,这本书叫作《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我们为大家请到了这本书的作者——长江商学院的副院长张晓萌教授,欢迎您。

张晓萌:你好,樊登老师。

樊登:欢迎您。晓萌教授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她在跟我聊天的时候说……这能说吗?

张晓萌:能,没问题。

樊登:您看她今天这么苗条,这么有气质,她当年最重的时候有二百斤。然后从二百斤的体重一直减到现在,一百二十斤左右,而且肌肉量很大,依然在坚持锻炼。这么艰难的一个过程,是不是一定用到了韧性的方法?

张晓萌:是。减肥就是典型的打造韧性的过程,用了“韧性”的方法。

樊登:您先跟大家讲讲“韧性”这个概念是怎么回事。这也是您在长江商学院开的一门课?

张晓萌:对。我是七年前回国,到长江商学院全职任教。加入长江商学院的七年时间里,主要是给不同的学员上课。我们每年都有很多项目,包括学位项目、非学位项目等。每一年我能接触到大概两千名企业家,在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就发现,这些企业家的身上都有一股韧劲。很多人的企业已经穿越了多个经济周期,但依旧能够在非常大的竞争环境下运转得很好,并且这些企业家自身也非常坚韧,有些企业家在面临了很大的困境之后,依然很快乐,心理很强大。

本身我就是研究行为学的,所以这就让我聚焦到“韧性”这一个微观的领域,然后开始收集数据、做研究,这么多年下来也积累了一些成果。我在长江商学院开设的这门课程叫作《韧性的打造》,就是讲韧性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以及怎么样去打造韧性。很多人对于韧性会有一种误解,认为韧性是不是就是熬着,或者是不是就是吃苦,是不是就是死扛。

樊登:因为有个词叫“坚韧不拔”,所以我们一想到“韧”就想到“坚”,所以要坚强,要熬着,要能够挺住,但这个并不是“韧性”的定义。

张晓萌:樊登老师讲得特别好。确实我们一想到这个“韧”就觉得是“坚”,但实际上“韧”这个字,《说文解字》里面解释为“柔而固也”,它和“坚”的意思相反,它是“柔”。再比如这个“韧”字的组成,左半边的“韦”原意是熟牛皮,右半边我们可以看到是一个“刀刃”的“刃”字,它有划、割的意思。那这两个部分组成了“韧性”的“韧”字,它代表的是皮革很柔软,你把它折弯,它也不容易破裂,甚至去窝它、划它,它也不容易破裂,这就是“韧,柔而固也”。所以回到刚才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研究韧性,因为从我们过往的经历来看,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不论是生活中的挑战,还是工作中的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是非常巨大的。那你怎么样能够在经历过这些挑战之后依然不被打倒,打倒了之后还不光能站起来,还得从中成长、获益。所以《韧性》这本书,对于韧性这个概念的最重要的一个定义就是:韧性=复原+成长+获益,就是有三个维度。

樊登:复原加成长,还要获益。有点像我们说的“反脆弱”的原理,像乒乓球一样。

张晓萌:对,像乒乓球一样,坠落以后不仅能够弹回原位,可能还弹得更高。

樊登:所以这里有一个特别好的例子,就是咱们俩共同的朋友俞敏洪老师。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到,俞敏洪老师并不是艰苦地熬着,他是从“黑天鹅”中去发现机会,从而过得更愉快、更轻松、更有力量。

张晓萌:我想这跟俞老师带领新东方这么多年的理念也有关。我在出国留学之前,也是上新东方的课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口号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所有人都记得那句口号——从绝望当中寻找希望,生命终将辉煌。

樊登:从绝望中辟出一颗希望的宝石。

张晓萌:也就是说我们都会面临绝望,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至暗的时刻,那你怎么样在绝望中依然保有这种寻找美好的希望和信念,这个很重要。

樊登:您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中就讲到一个有关掌控感的经典研究。我们每个人对于掌控感的追求,为什么有时候反而会导致我们失去韧性呢?

张晓萌:这是一个特别核心的问题,因为我们从行为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人类对于掌控感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情怀。当我们能够掌控的时候,就会觉得比较愉悦;当我们失去掌控的时候,就会开始有点抓狂;如果持续地处于失控状态,就可能开始出现比如习得性无助的情况(樊登老师在讲书的时候也多次提到过习得性无助),然后就进入麻木的状态,再然后就开始进入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的范围。所以我们对于掌控感确实有种非常强烈的情怀,我们非常渴望有这种掌控感。

但它为什么会造成问题呢?就是任何东西都有个度,一定程度的掌控带给我们的是比较愉悦的感觉,但是导致焦虑的罪魁祸首、诱因之一,就是“我要实现100%的掌控”,什么东西都得在我的掌控之中。甚至还会有一种病叫作“列表癖”,就是“癖好”的“癖”。“列表癖”有什么表现呢?比如我今天出去旅游,我列个清单,写一下要带什么什么东西,这很正常。或者我今天进入办公室,打算做哪些事,然后我按照重要程度排序,这也很正常。

但有“列表癖”的人,他想百分之百掌控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他要把他所有列过的表再列个表,这叫“列表癖”。所以当你进入这种“想要百分百掌控”的状态的时候,你就要求所有事情必须做到不能有任何的随机性,任何一个随机性都会打破自己的这种掌控感,你就会开始抓狂,那这就不正常了。

我就想起来我跟我的小儿子(我有两个孩子,这是那个年纪小的),关于他玩游戏的“斗智斗勇”的事。家长应该都会有类似的这种经历,比如我们要限制孩子玩游戏,那我们希望能够用家长的方式去掌控他,比如每天什么时间可以玩游戏,玩多长时间。但后来我就发现,当你给到他一定的空间,在这个范围内,我们达成一个统一的协定,让孩子也有一定的自由度。只要我们双方都同意,在这个时间之内,让孩子有孩子的掌控感,家长也有家长的掌控感,这样的话,双方都不纠结。双方都达成了统一意见之后,孩子就可以在这个范围圈里自由地玩,玩完了以后就不再玩了。我记得我听樊登老师多次讲过嘟嘟玩游戏这件事,他就能够做到后面即使你不限制他,他反而每天玩一段时间之后就不玩了,甚至减少玩的时间。

樊登:我这个人心比较大,我属于连那个圈都没有。

张晓萌:就是自由绽放。

樊登:对。我相信孩子能够管好自己,因为我在他三岁以前下了很大的功夫。三岁以前能够帮助他建立自律,帮助他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他会很珍惜自己的好习惯。他不是珍惜我对他的看法,他珍惜的是自己的这个习惯。所以一直到今天,手机什么的他都自己管。

张晓萌:那挺好的。

樊登:总之,你不能太过控制,如果你太过控制,孩子就会失去韧性。韧性的理论其实核心就是这张“韧性飞轮”(见下图)。

韧性飞轮图

我觉得这个模型建立得非常漂亮。这个“韧性飞轮”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叫觉察,一个叫意义,一个叫连接,待会儿我们会分别讲到。这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力叫“持续小赢”,每一个轮子之间是靠持续小赢来连接的。那么您先跟大家讲讲什么叫持续小赢,以及为什么要持续小赢。

张晓萌:行。这个持续小赢是韧性飞轮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启动力,如果我们要想让觉察、意义、连接这三部分持续地转起来,最后达成统合(飞轮并不是分裂的),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地去做持续性小赢的事情。首先我们讲,韧性是一个持续一生的功课,不是说我现在的韧性特别好了,我就可以歇着了。就像我现在身体特别好,我也不能说我从现在开始就不锻炼身体了,我一生都得锻炼身体,韧性也是一样的,需要一直锻炼。锻炼身体是健身,锻炼韧性叫“健心”,人的一生都需要打造韧性。那么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我们不能够用跑百米冲刺的心态和方法去跑马拉松,马拉松是很长的,要是一直都在冲刺、用大力的话,那还没到头,可能离终点还很远的时候就倒下了。

持续性小赢的理念实际上来源于我们很多人会有的一种想法,就是我们总是去追寻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时刻,比如决定性的时刻、高光时刻,或者是非常重大的幸福时刻,大家会觉得这样的时刻才能够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幸福感。但其实从我做研究的角度,包括樊老师讲的这么多本书中,有很多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真正的幸福,特别是持续的幸福,来源于这些微小的行为的改变。而且它跟我们后面会讲到的意义、定目标是相关的,当我们把目标定得过远的时候,你可能就达不到,就会失望;但是当我们定了一个一个小目标,再一个一个去完成的时候,你的这种动力就始终会在,所以人的心态也会非常好。

樊登:那比如说,您是怎么用这个持续小赢来改善自己的?

张晓萌:那就很多了。比如樊老师知道的,今天我到这边来跟樊老师对话,我非常开心,因为樊老师讲的所有的书,我一分钟不落地听了。

樊登:全听了。

张晓萌:全部,一分钟不落。

樊登:这真的值得掌声鼓励。

张晓萌:而且在这个听书的过程中,我是密集地听,正好伴随着我写《韧性》的两年时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持续小赢。我可能有蛮长一段时间里,每天早上起来做一个冥想,冥想完了以后觉得很安静,心情很舒缓,我就听一本书。因为我起得很早,每天早上如此,所以这一天别人还可能在睡觉的时候,我已经把这两项重要不紧迫的事完成了。那么在听书的过程中,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它会很大程度地打开我的认知边界,即便是我自己专业方向的书,当我听你讲了以后,我发现每个人会有盲区,我读了这么多遍的书,再从你的角度听一遍的时候,我会有特别不一样的收获。

樊登:所以樊登读书(现改名为“”)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持续小赢的工具,每天能够听一本书,给自己带来一些改变。

张晓萌:是的,这点改变就是细水长流的。我们有的时候渴望去追求生命的高光时刻,但其实这种生活中“水流过的痕迹”不一定没有生命中的高光时刻重要。

樊登:您知道,我最近在读《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有222篇,其实挺多的,要一口气读完的话压力很大,因为它一开篇就是《左传》的那些文章,并不简单。我给自己定的阅读方法是,我带着嘟嘟一块儿读,我们俩一天读一篇,今天时间多,读一篇长的,今天时间短,读一篇短的。昨天晚上九点多我回家的时候,他快睡觉了,说:“我要睡觉了。”我说:“你读了吗?”他说:“今天算了,我明天读两篇吧。”我说:“咱们还是每天读一篇比较好。”他说:“那怎么读?”我说:“我给你找篇最短的。”他说:“你找,我先刷牙。”我就帮他找,真的帮他找了一篇汉武帝写的很短的文章,他特别高兴,一分钟就读完了。这就叫持续小赢,他知道自己每天都能够坚持读一篇,222天后,自己就是另外一个新人了。

张晓萌:对,是的。

樊登:所以持续小赢这个方法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强的回馈。

张晓萌:很强的回馈,而且时刻让我们保持一种行动兴奋,比如您和嘟嘟读《古文观止》,没事的时候就读两页,但是不能推到明天,这样就达到了持续小赢。

樊登:所以你看,各位家长整天跟游戏作战,其实我们应该向游戏学习,游戏提供的东西绝对不是说你必须打三个小时才能够获得一次胜利,而是每隔几十秒就给你一个奖励,奖励特别多。晓萌教授研究的是行为心理学,这就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就是我们要懂得人的大脑需要经常性地分泌多巴胺、内啡肽,做事的时候才能够开心地坚持下去。

张晓萌:对。我现在觉得游戏其实是一件对我们特别有启发的事情,只要能够找到正确的方法。游戏就是像樊登老师讲的,利用了持续小赢的方法,而且它在设置宝物的时候,每一次打开宝箱,它不是每一次都给到你想要的那个东西,这就会刺激你不断地去追寻下一个目标,保持你的兴奋度,其实这都是持续性小赢的结果。

樊登:大家听我们讲那些关于成瘾性的书,你就知道,逻辑都是一样的,成瘾性的东西就是给你不确定的回馈。而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应用在进步这件事上,它的效果一样是很大的,你不知道今天自己开了一个什么盲盒,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进步,所以经常性地给自己一些正向的激励是很重要的。

张晓萌:这点特别重要。大家特别熟悉一个词,叫边际效益递减。就是如果我已经吃饱了,你再给我一个包子,我就不感兴趣了。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词,叫边际效益聚合。比如咱们以一年365天为界限,如果我每天改变1%的话,365天之后到年底,大约能获得37倍的效益,这是非常可观的。这就是持续小赢,每天发生一点改变。就像刚才樊老师讲的,要强调正向激励,这个太重要了,如果我们每天负向一点点,那到年底会跌到只剩大概1/37,这是一样的道理。

樊登:很多不会改变的人的盲区在哪儿呢?我经常收到很多人的反馈,就是“我读了书总是记不住”,还有人说:“读书的时候明白,用起来就忘了。”说这两句话没有任何用,这两句话肯定是对的,但是没有任何用,它只会让你泄气,让你不断地觉得学习没有用,这是因为他老想突然之间自己就变好了,这不可能。

张晓萌:首先我觉得他要是抱着一种“读这本书有没有用”的态度,那他的出发点就不对,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读书,不要带那么多的功利性,不要想这本书读完了我就能怎么样了。还要知道持续小赢,日积月累以后,总有一个点可能让你一下子厚积薄发了,或者让你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其实还是同样的道理。

樊登:人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要先把持续小赢搞明白,这是一个推动我们去转动这个飞轮的力量。然后“韧性飞轮”的第一个轮叫作觉察,为什么觉察对于韧性很重要?

张晓萌:因为觉察对于打造心理韧性来说是一个地基性的东西。你把地基盖牢了以后,到后面意义、连接这两部分盖起的楼才能盖得比较高、比较稳。觉察代表的是你是不是能够正确地认知到自己,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但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非常明显的盲区,包括我们很熟悉的,樊老师讲书也经常提到的达克效应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就是每个人都会自我感觉良好。我举个最有意思的例子,有个研究的结果是,94%的教授都会认为他们做研究的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樊登:70%的司机都觉得自己驾车的技术在前25%。

张晓萌:对,是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这种达克效应,我们经常会犯这种错误,这很正常,因为人都会时不时地高估一下自己,会找一些对自己比较有利的条件来评判。当我们陷入达克效应又不自知的时候,你就不知道这种行为的改变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你可能就会走远了。

樊登: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张晓萌:对,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樊登:我们在卖书的时候,大家来咨询最多的是什么书呢,就是问有没有加强自律的书,有没有时间管理的书,有没有解决拖延症的书……为什么这些书特别好卖?因为这些都是人们生活出现问题之后,能够想到的最表层的原因,但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在哪儿,人们很有可能根本不知道。这就是您书里讲的那个“俄罗斯套娃”。每一个人是有一个“俄罗斯套娃”的,那我们怎么才能够把那个“套娃”剥开,最后看到最内在的那个东西?

张晓萌:就是看到内在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内核,我们叫它“本我”,这是我们真正的自己,不管是我们的认知,还是行为。每一层“套娃”外面的这个“套”代表的是我们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比如我在家是一个太太,就有太太的角色;在学校我是一个教授,就有教授的角色。那樊登老师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你会有社会上的角色。如果我们不去把这个套娃打开的话,时间久了,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理念,以为某一个情境中的“我”就是真实的自己,但实际上不是。因为人都会在情境中改变行为,行为是性格的外显,但它跟性格还不太一样,我们会通过对于外界环境的判断,来做一些适应这个外界环境的行为改变,以达到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如果你长期不去分解角色和本我的话,那就容易混淆,混淆了以后你就搞不清到底什么是真实的自己,什么不是真实的自己。

在企业中也有这种情况,就像我跟企业家聊天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说“我判断你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然后我就会根据我自己的判断,用某种方法来激励你”这样的话,但实际上员工的本核在他内心,老板的这种方法可能根本激励不到他。所以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需要时常思考自己的自我认知。那怎么做到正确的自我认知呢?既然自己的认知会有盲区,那你得通过使用工具的方法,客观地看待自己。比如我们在书里面给大家展示的测评,你可以自己去测一测现在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然后你的行为模式和你的底层解释风格到底什么样,我们可以一定程度地借助这些客观的工具来找到答案。

樊登:对我来讲,读书是一种很好的觉知自己的方法,因为有些事情你自己想不到,只有读了这些认知层次很高的人写的这些书,你才能够意识到原来你的内心中还有这个问题。然后还有批判性思维,我们讲过很多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主要的、最难以克服的对象是自己,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做批判性的思考。还包括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倾听,这些都可能让你觉知。

张晓萌:都是觉察的部分。

樊登:那您每天早上静坐冥想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做觉知这件事?

张晓萌:对,冥想就是在觉察。冥想应该说是目前整个领域中最推荐的一种觉察的方法,就是怎么样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我是已经做了十几年时间的冥想了,而且我给自己立了一个永不为零的承诺,就是我每天都做,一天都不会断。当你一有中断的想法的时候,能给自己找出无数个理由,说今天这15分钟就不做了,你可以找很多理由不做。但是当我给自己立下了永不为零的承诺的时候,就不用多想了,只需要想在今天的什么时候把这事完成,反而会很轻松。十几年做下来以后,对于我最大的一个帮助就是,它能够告诉我自己的状态如何,当我有情绪的时候,我能够快速地把自己从这个情绪中拆解出来。绝大多数人是无法把事实跟想象分开的,把事实摆在一边,所有的情绪都来自自己的想法。

樊登:认知融合。

张晓萌:嗯,认知融合。所以,情绪并不是来源于事件本身。包括我在上课的时候,好多人也会觉得自己今天特别焦虑、特别愤怒,由这种情绪引发了自己行为上的改变,这些都是因为自己遇到了一个什么人,或是因为一件什么事。但其实不是,事件是间接影响的。就像樊登老师经常会讲的ABC模型,是这个B(Beliefs,想法),就是我们对于这些不利事件的解释和看法影响了情绪,所以情绪源于想法。

樊登:古人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就是说你开着船,然后有一艘船撞了你一下,一般就很生气,结果当你非常愤怒地扭头一看,发现那船上没人,是一艘空船,你就会笑一下。实际上你被空船撞和被别人驾船撞,撞的那个动作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你的心情完全不一样,就是你的解读不同。那大家肯定非常想知道,怎么才能够做一个比较像样的冥想呢?

张晓萌:我最开始做冥想实际上跟我心理医生有关。我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为什么有一段时间那么胖,就是因为焦虑引起了抑郁。因为控制感特别重要,控制感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怀,当你长期失控了以后,你就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我有一段时间就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扭转这个局面。

樊登:写博士论文写不出来。

张晓萌:对。就是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写博士论文怎么这么苦,我为什么要到美国读博士……当时会有很多的“为什么”,所以就抑郁了。抑郁了以后,我就采取了一种方法来解压——暴饮暴食。吃东西的好处是什么呢?暴饮暴食是一种即时满足,吃完了以后,我能专心地做研究,但是它的代价就是“一览众衫小”(众衫的“衫”是指衣服的“衫”),所有以前的衣服都穿不进去了,这就让我非常焦虑。然后我在跟我的心理医生“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跟他“斗智斗勇”,因为我不服他),他就跟我说:“你回去,别来了,但是我要跟你打赌。”他跟我打了两个赌,其中一个就是要我回去做呼吸训练。那是十五年前的事情,我当时认为冥想是伪科学,我不相信这个东西,坐那儿就有用吗?我很怀疑。但因为跟他打赌了,所以我还是开始做冥想了。我刚开始做冥想的时候,一往那儿坐就睡着,特别奇怪,这是第一个阶段,很容易就睡着了。

樊登:专业术语叫昏沉。

张晓萌:对,就是昏沉。然后到了第二个阶段,感觉“乱箭穿心”,我觉得平常我没有那么多想法,为什么往那儿一坐,摆好姿势了,各式各样的想法就开始像箭一样过来了?就是因为心不静。而且你没有办法把自己从这种想法中脱离出来。经过了蛮长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我真正感受到了冥想的美妙之处,能够做到:我能够看到这个念头起来了(我们把人会有的很多想法叫念头),然后我也能够看到这个念头落下去。刚开始也很纠结自己为什么会睡着,为什么有这么多想法,为什么自己的状态是这样。我当时读了大量的关于冥想的书,因为最开始我觉得它是伪科学嘛,我又是做学术研究的,我受到的所有训练都是要证伪,你首先要让我相信一个东西是真的。然后我读了大量的书,书里已经有很多确凿的证据告诉我这事靠谱。

樊登:正念是有用的。

张晓萌:正念很有用。所以当这么多证据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愿意去尝试。但是它多久能够发挥作用呢?我不知道,但我不给自己设立界限。我当时做冥想,我跟自己讲了不要着急,它有没有效果,什么时间出效果都不重要,我会一直做下去,我给自己立下了永不为零的承诺。我后来告诉自己要保持这种信念,它什么时候能够给我那种非常不一样的感觉,我不去刻意地追求这种时刻什么时候来,但是每一次都尽量做到递进小赢。

每一次冥想带给我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给樊老师举个例子,比如我曾经在相对比较安静的时候冥想(一般我在早上的时候冥想,很安静),然后会点上一个香薰,我能够感受到这个香薰的热度、味道等,这就是当下。冥想会一直让你觉察,我特别喜欢“现时此刻”这四个字,冥想让你不停地觉察现时此刻。然后当你经过长期的冥想训练以后,你可能还没有从冥想中得到那种所谓的顿悟的感觉,但是它会让你感觉到不一样的现时此刻,它训练的是你对现时此刻的感受力。所以当我做了十年冥想以后,状态突然间变化了,刚开始是非常平缓的一条线,某一天突然间就火箭式上升,就是出现了这种觉悟(还达不到顿悟的状态)。我会发现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让我能够非常快速地从自己的情绪中走出来。

樊登:我每天早上洗脸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在我那个洗漱台旁边挂着的一幅字——此刻,就是写着“此刻”那两个字。我也特别喜欢,就是我们在很多本书里面讲过的,要能够和此时此刻连接。包括你去看一棵树树皮的纹路,去看树叶落下来的那个缓慢的过程,这都是在训练我们的神经回路,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加平静,更加喜悦,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快乐。能够感受到快乐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这就是觉察。

张晓萌:我喜欢一个词叫什么呢?叫丰富感受度。它跟敏感是不一样的,因为敏感侧重负面的东西,越是负面东西,敏感的人越去纠结。而丰富感受度的这种训练,是通过冥想让你丰富感受度,总能看到特别美好的一面。

樊登:这就叫作念念分明。这个跟很多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多人看这个世界的时候,觉得世界“呼”一下子就过去了,其实自己什么都没看见,完全是凭着惯性给这个世界“拍了一张照”,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看这个世界,其实它跟你想象的不一样。所以您听了这本书,如果能够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早上稍微早起个十五分钟,坐一坐,做冥想,其实并不难,就是十五分钟坐在那儿。

张晓萌:对,不难。

樊登:而且您这要求都不算高了,我听很多人说冥想要做一个小时。

张晓萌:不用,真的不用,你知道吗,就是要小赢。比如一个人从来不做冥想,你突然告诉他,从明天开始每天早上要做一个小时冥想,这搁谁都做不到,除非他生活中遇到了特别想不开的事情,他才能够有这么大的一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否则的话,我就说你尝试一下,明天早上冥想两分钟行不行?两分钟之后,慢慢增加到五分钟。比如我从刚开始的一周两分钟,变成一周五分钟,再变成每天五分钟,慢慢多起来的话,你就觉得很容易。

如果大家对于冥想感兴趣,这本书里面有推荐一些书。樊老师这边也推荐过一些书,我这本书里也有几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入手的书。然后在第五章的后面有一个音频,这个音频是我自己录的,是一段22分钟的冥想引导音。当你不知道冥想是什么的时候,也不用有负担,这22分钟是一个完整的引导,你听完这22分钟之后,你就能明白冥想其实是干这个的,不用有任何的负担。

然后还有就是觉察。其实焦虑这个问题特别普遍,每个人都会焦虑,所以这本书里面,我觉得蛮重要的一个工具叫“焦虑拆弹”,就是怎么样通过正确地认知控制感这件事情,然后快速地把“焦虑炸弹”给拆开,最后落在一个重点,就是我们要发现美好。很多时候我们过度地去分析问题,过度分析问题以后就陷入到那个反刍的境界了。

樊登:那咱拆一个弹试试?比如广大的书友都有一个巨大的焦虑的“炸弹”: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不爱学习,爱玩游戏,昼夜颠倒,这种情况现在很常见,如果一个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您现在教教她怎么拆这弹。

张晓萌:我举个我孩子的例子,比如我女儿,她现在就是在高中的最后阶段,考试压力特别大。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看她需要复习的资料一摞一摞的,然后她就坐在那儿说:“妈妈怎么办?”就是光跟我说“怎么办”,说了无数次“怎么办,我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我还有这么多的东西要复习,我肯定考不好,我这次一定是达不到我的预想”。然后我就坐下来给她“拆弹”,首先就是你得告诉我,你现在焦虑的是什么,你把你所有的想法、感受都先给我拆掉。首先写客观事实,比如“我有两周的时间”“我有这么多的资料”这些是事实,至于“会不会考不好”“该怎么办”“考试的时候都记不住”这些都是你的臆想。

樊登:那不是事实。

张晓萌:那不是事实,先把这个事实放在这儿。这个“焦虑拆弹表”写好以后,会有几个问题引导你,引导完了之后会用到一个特别重要的工具,我们叫“反思弹窗”。“反思弹窗”把对事情的掌控分成了两半,一半是能掌控的,一半是不能掌控的。我们特别容易犯的一个认知疗法上面的错误,就是我们不是追求掌控感吗,我们会试图全面掌控,包括我们掌控不了的部分,然后对于那些能够改变、能够掌控的部分不作为。我们特别纠结,就在这个不能掌控的部分使劲绕,然后对能掌控的部分视而不见,所以才会焦虑。

樊登:那人为什么要这样,这很奇怪。

张晓萌:这是因为我们有消极偏见,消极偏见就导致我们非常关注一些负面的东西,尤其是那些我们掌控不了的东西,这个是自然法则。所以得刻意地训练,训练我们把注意力从这些不能掌控的部分跳出来。比如我女儿焦虑这件事情,我就跟她讲:“哪些是你不能掌控的,比如你能不能考得最后达到你理想的成绩,这个东西你现在想它是没有用的。”她甚至跟我讲:“如果我这个成绩考不好,我下一个成绩又怎么样,然后考大学怎么样……”一连串都是她的臆想。所以我让她先把自己不能控制的部分写出来,她就写出来几条,写完了以后我就问她:“你担心这几条有用吗?你想到你这次考不好,跟你未来考大学是不是一定考不好有关系吗?没有必然的联系,这都是你觉得。“

同时在能够改变、能够掌控的部分下功夫。我就说:“咱们这样子,你有多少资料,每一科都整理出来。”我当时带着她做了一个计划。我说:“我们有两周的时间,这两周时间除去上学的时间、交通的时间,以及你休息的时间,我们大概有多少的时间是能够集中复习的?我们把它分成几段,然后有这么多资料,你依次地往里放一放。”这就是持续性小赢,我让她不要想两周以后的事情,先告诉我两天之后她能达到什么目标,这个目标是不是合理的,能不能达到,然后分解任务。分解完了以后,你知道发生什么了吗?她就说:“妈妈你走吧。”她就开始自己复习了,要干活了,没工夫跟你掰扯我是不是焦虑了。这就把这个“焦虑炸弹”拆解开了。

樊登:太棒了,这个方法真好。关于孩子不爱学习这个弹你们自己拆吧,我已经想到了,就是列出哪些事是事实,哪些事是你的臆想,然后事实的部分你能做哪些,哪些事你控制不了,在你能做的事上做一个计划,然后赶紧去做。比如陪孩子运动一下,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告诉孩子成绩不好,家里也能养得起你,别害怕,这是我们能做的事。但是我们很多家长这些能做的事不做,反而不断地操心“这样下去怎么办”“以后怎么办”。

张晓萌:所以“焦虑拆弹”,你把可控和不可控的部分拆解完了以后,其实最后特别重要的是你要发现亮点。我们要在每一个所谓比较悲惨、悲观的事件里面找到幸福的种子,发现亮点特别重要。

樊登:所以我有时候跟很多家长接触,我就觉得家长的烦恼不是来自孩子,家长的烦恼完全是来自自己,自己缺乏元认知,自己的元认知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使劲使错了地方,搞得家长跟孩子都焦虑。

张晓萌:对,预期设定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对孩子的认知都不够导致的。

樊登:所以你看第一个飞轮——觉察,就很重要。那接下来第二个飞轮叫作意义,这是您受存在主义心理学意义疗法的影响吗?

张晓萌:对,存在主义心理学意义疗法,我是非常认同这一支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苦难,就像法国的思想家罗曼·罗兰讲的那句话,大家在微信朋友圈里也经常转发这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就是我们要保持对于生活的这种热爱,从而去发现意义。

我在这本书里原创了一个工具叫意义树。怎么样去打造自己的意义树呢?就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你不仅要能够看到时间的效能、产出效能。比如我们在工作中开了一个会,它能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个很重要。每天我们要做很重要、很紧迫的事,我们也要花时间做很重要、不紧迫的事。但是不重要、不紧迫的事是不是就一定不做呢?其实不是。往往我们在不重要、不紧迫的事情里面能够发现很多美好的元素,它们可能恰恰就能成为我们的热爱,比如运动。我刚才跟樊老师分享我运动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寻找意义的过程。

樊登:就是人得有一个“专注的热爱”,这是您在书里用的词。

张晓萌:对,专注的热爱。

樊登:专注的热爱就是我们能够找到意义的部分。

张晓萌:专注的热爱指的就是,比如我们要去激活积极体验,这跟你发现美好是一样的,要尝试各种各样的美好的事,看一片树叶也好,或者像我特别喜欢猫,我就经常会去撸猫,撸猫会给我减压。所有的这些积极的体验,只要能给你带来积极体验的行为,你都可以去做。但是这只是喜欢的部分,从喜欢过渡到热爱,有一个刻意训练的过程,也就是说兴趣是可以被发现的,但是热爱需要被发展。

樊登:要培养。

张晓萌:要培养,要刻意地去发展。因为你一定会经历一个特别无聊的时期,专注的热爱就是你得持续地在一件事情上做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它才能够从一个爱好变成你持久的热爱。当你找到了这种持久的热爱的时候,就能够不断地向你自己的意义树里面注入能量。当我想清楚我的顶层目标是什么的时候(顶层目标特别重要),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连接的,那我就不会经常问“我为啥做这个呢?”“我做它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做它的意义是什么,它的价值是什么?”就不再问为什么了,自己本身就很清晰、很通透。

樊登:您刚举这几个例子,比如撸猫,大家认为“这我也行,我只要愿意好好玩,我也能玩得很棒”。最难的是什么呢?就是日复一日地工作。很多人给我留言就是“实在不想上班”“礼拜一就是世界末日,受不了”。如何从工作中发现意义呢?

张晓萌:这是个特别好的问题。我们原来讲,工作中打造什么样的人才呢?我们叫“T型人才”,横杠代表的是你广泛的知识面,竖杠代表你起码有一个专业技能。

樊登:有深度。

张晓萌:有深度。现在说“T型人才”不够了,起码得是一个“π型人才”,得有两条腿,一条腿代表的是你在工作上的专业技能,一条腿代表刚才我所讲的乐趣、持久的热爱,最佳的状态是你能够把两条腿拧一块儿。举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樊登老师你本人,原来你在央视做节目,后来你跳出来,现在在做讲书,可能从你刚开始打辩论的时候开始,你就喜欢读书,《论语》什么的这些书都喜欢读,后来讲了这么多书里的道理以后,你发现自己在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这就把两条腿拧起来了,那你就会处于一种非常快乐的状态。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或者是职场中人,为什么特别纠结呢?因为他这两条腿是完全分开的,甚至压根就没有热爱这条腿。每天工作的功利性太强,就是“我得养家糊口,我得……所以我毫无兴趣”。我也听到很多人讲:“我不养家糊口怎么办呢?我得活下来。”其实你要养家糊口,并不耽误你同时去发现你的热爱,如果你一天到晚在这儿抱怨的话,你永远只能养家糊口。在年纪还轻的阶段,可能你的确需要挣钱、需要买房子,那你就先做着这份工作,慢慢地让自己在工作当中发现热爱,也许工作中有一些之前自己没有看到的爱好。

我去年跟我的研究团队做了一年的对于Z世代的研究,研究“95后”这些人的职场价值观,发现他们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他们需要在工作中注入自己的热爱,这个工作如果自己不感兴趣,没有自己热爱的元素,那他们可能就没有办法持久地做下去。现在有很多“斜杠青年”,大家会有多元的热爱的元素,所以未来可能越来越需要在工作中注入热爱的元素。

樊登:您是一开始就特别喜欢在讲台上讲课,还是后来慢慢地越来越爱讲课这件事呢?

张晓萌:这个问题特别经典。首先,这个跟我之前在美国为什么抑郁有关系。我当年大学毕业,然后工作,工作了以后又计划去读博,但我所有的同学对于我的认知是:“你做研究?”他们对此打了一个大问号。因为他们觉得我是一个特别外向的人,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主持节目,或者是当学生会主席,他们认为我是一个外向型的人,但做研究得特别静,所以大家就会觉得我怎么能做研究。我当时去美国留学的时候,也没有搞清楚读博士是干什么的,所以顶层目标、长远目标是不清晰的。当一个人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时候,造成的麻烦就很大。我到了美国发现读博士是做研究的,而且以后的职业就是做教授,这件事让我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后来才会开始暴饮暴食。

当你失去了价值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对自己有很多问号的时候,有很多问题想不清楚,然后慢慢找寻,找寻自己的意义在哪儿。其实到后来,我通过做研究发现,能用自己的知识、研究方法、工具来影响别人,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这个是利他的,这和“韧性飞轮”的第三个部分连接有关,这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轮。

樊登:我的一个心得就是,你要看到你所做的这个工作背后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只看到自己,或者只看到自己手里的活儿,把其他人和事情都当作一个活儿,那你很快就没有工作的动力了。

张晓萌:对,特别认同。

樊登:您这里边还有两个工具很有意思,一个叫“反思弹窗”,还有一个叫“意义体检”,这两个工具您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反思弹窗”?

张晓萌:“反思弹窗”跟我在第七章里面讲到的意义树有关,我个人觉得这是这本书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工具,它可以帮你把你的目标全部都关联上。绝大多数情况下,现在大家定目标的时候都是定的单一目标,比如我要实现一个什么目标,一旦这个目标达成了,就一下子失去方向,觉得没劲了,然后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问题。所以现在行为研究领域所提倡的是,我们不要过度地聚焦单一目标的实现,而是要把所有的目标连成体系。这也是我去做意义树这个练习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过往的这些研究都只给我们一个理论框架,就说你的目标要连贯,你要去找这个联系。怎么连贯呢?不知道。所以在第七章里面,我就提出了意义树这个工具。我们不要空想我未来的顶层目标什么,这是想不出来的。首先从每天做的事,包括生活中的事和工作上的最重要的事,把它们列出来。我们有一个工具是意义树行为导图(见下图),你要给你这些行为打分。


意义树行为导图示例

根据你打的分,然后跟你一年之内的目标去连线(见下图)。连线的时候,也就是在梳理的过程中,很多人就会发现自己每天做的事,跟一年之内希望实现的目标没关系,做的事情和目标之间没有线。那这个时候反思弹窗就蹦出来了,你得去分析一下你现在在干什么。你要是发现自己未来要实现的目标跟自己现在每天的行为都没有连接的时候,那你是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的。

意义树树状图示例

樊登:所以要经常做一些“反思弹窗”,然后去给自己的意义“做体检”。

张晓萌:对,做体检。

樊登: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活在当下很重要,就是因为凭借我们的肉眼和我们的感受,我们经常看不到那么远的意义。

张晓萌:对,看不到。

樊登:所以每天坚持做一些正面的事、积极的事,对我们的人生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张晓萌:还是回到持续性小赢这件事,就是你寻找意义的过程中也要用持续小赢的方法。我之前提到过,那个心理医生不是跟我打了两个赌吗?一个赌是让我回去练呼吸,另外一个赌就是记录。因为当时我们俩在聊天的过程中,他问了我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还是挺打动我的,他说:“这么多年你特别努力地学习,学习成绩也好,然后从一个国家到了另外一个国家,也在努力地学习,也做了很多很好的研究,但你最终在追求什么?”这个问题突然把我问住了。他说:“你读完书了以后,你是博士,然后呢?”然后就做教授。他问:“再然后呢?”我后来拿到终身教授了。他说:“那你拿到终身教授以后(这在美国是个金饭碗了),你就永远不会失业了,你就可以躺平了。然后呢?你就躺平了吗?”所以当我被问到很多“然后”之后,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他撬动我的另一个点,就是他说:“每个人都会痛苦,你现在很痛苦很正常,你要是感受不到痛苦,你的人生就不完整,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痛苦。但你是一个老师,你是一个师者,你希望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如果你自己深陷痛苦,你怎么能够影响别人?”这句话当时是把我那个开关打开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就是我痛苦是正常的,每个人都可以痛苦,但如果我的人生终极意义是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点亮别人,那么如果我自己深陷痛苦的话,我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就决定,我接下来要去积极地改变。他给我的第二个密匙就是:“你回去每天记录三件好事。”这也是我在这本书里提到的。

樊登:所以桌上这个本子是记录三件好事的?

张晓萌:对,记录三件好事。十几年间每天都在记录。

樊登:你要不要跟大家展示一下?

张晓萌:可以展示一下,内容不看就行了,这是我的小秘密。每天都在记录,十几年的时间,这是每天的记录。

樊登:现在记了多少本了?

张晓萌:一年一本。

樊登:又学会一招,每天记三件好事。你看,我今天上午讲了一本书,下午跟晓萌教授聊天聊得很开心,他们给我免费喝了一杯拿铁咖啡。

张晓萌:今天的三件好事齐活儿了。

樊登:待会儿回去还能再跑五公里,我一天记个五件都行。这是个很好的方法,能够把你的大脑训练得越来越积极。接下来是第三个飞轮,第三个飞轮叫连接。就是你不能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你需要跟其他人找到联系。

张晓萌:就是人的社会性。

樊登:为什么这个飞轮很重要?

张晓萌:因为我们所有人有社会性,我们发现自己的价值感也好,归属感也好,都是在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中产生的。韧性也是在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中产生的。比如从连接的角度来看,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和他人建立信任,当你得到信任以后,你就会有安全感,因为每个人都想要有掌控感。其实两个人之间信任的建立是有公式的,它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一种观感,而是在一件件事的累积之后的一种结果。它有一些元素,比如你是不是有胜任力,你是不是可靠,然后我们俩之间是不是熟知,以及你这个人是不是自私。信任是由这四个元素中的前三个相乘,除以最后的自私度得出的结果,它是有这样一个公式的。

樊登:这么复杂?

张晓萌:它是有公式的。这个东西也是一种拆解,包括亲子关系的信任度也是一样的,比如我跟我女儿就有非常好的信任度,因为首先她认为我是可靠的;第二,我是有能力帮助她解决问题的;第三,我们很亲密;然后再除以自私度,我对她肯定是无私的,所以我们之间的信任度很高。在企业里面,这个公式同样好用。当你没有能力去完成某件事,你不可靠,或者我们俩压根就不熟知,那就没有信任。有的时候,我们到企业里面会听到员工说:“我跟我老板之间的信任度很高”,然后我首先会问他一个问题:“你跟你老板有过几次单独交流?”他说:“我只在大会上听过他讲话。”这就不叫信任度,这是单向的。

樊登:那是崇拜。

张晓萌:对,那是崇拜,那这里面就谈不上信任。所以关于信任的解读并不是我的一种虚幻的感觉,它是有科学依据的。包括我为什么最后决定要写这本书,其实也是受到了长江商学院的很多同学的鼓励。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我好像离写书很远,我没有去想这件事,但是我每上完一堂课,就有很多的校友跟我讲,他们都觉得人很感性,人的行为有感性的成分,但是没有想到原来感性行为的背后有如此强大的、理性的行为科学作为支撑,那你为什么不愿意把准备了这么久的内容写成书?因为我每堂课会准备很久,还会不停地迭代,更新新的数据。他们说:“你为什么不愿意把准备了这么长时间的、这么精彩的内容写成一本书,这样也许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所以这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个缘由。这本书里的很多工具和方法,都是我自己实践了十几年的时间的。

写这本书给我自己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在于,我的初衷是希望写这本书去影响别人,但是最终我发现写书的这两年时间里,我把自己梳理得很通透。我把自己过往的很多点,通过这个系统性的写书的过程梳理出来了。原来这些点是散落在不同的面上的,只不过自己没有觉察和认知,然后通过写书这个方法,我把这些散落在各个面上的点,全部连成了线、面,梳理立体了以后,就觉得认知的高度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挺感恩这个对自己过往人生的梳理的过程。

樊登:所以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这是一本关于我们人生构建底层逻辑的工具书,等于是通过这本书的内容,能够实现我们对于人生认知的升维,让很多我们过去觉得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再成为问题。解决困难问题的方法,就是使这些困难不再成为问题,而这个来自你看待问题的方法变了。所以,韧性不仅仅是用来调节自己的,这本书最后一章写的是组织的韧性,就是怎么样让一个组织能够变得有韧性、更强,同样也是这几个飞轮,同样也是要持续小赢。我们聊天的过程中经常会谈到孩子,你会发现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觉知,让孩子也能觉知,需要让他寻找意义,需要让他跟你和其他人建立连接,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作者光临现在有一个新的栏目叫快问快答,都是从网友那儿征集来的问题,我挑三个,您就简短地回答一下就好了。第一个问题:我是一名快毕业的大学生,身边的同学不是即将去大厂卷,就是要回老家躺平,我想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找到一个适中的节奏,该怎么办呢,希望老师给我一点建议。

张晓萌:要不然就是去大厂卷,要不然就是回到老家躺平,他想找到一个适中的方案,我觉得那还是需要这三个轮。我个人的建议,第一就是先想一想,当你自己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先花点时间抬头看看天,先给自己找找方向,想得长远一点。你不要想这一年我到底去大厂卷还是回家,而是要想未来更长远的,我到底想干什么,想得更长远一点,也许能够给自己点方向。第二,我觉得不要太着急去给自己下一个定义,我是卷也好,还是回家躺平也好,都要用行动兴奋的方式,让自己先干起来。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要先干起来,我觉得慢慢地你就会找到自己的长远的目标,找到这种意义。先行动起来,千万不要在那儿待着想,想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我们所有的行为改变都不是靠想出来的,都是靠做出来的,所以行动很重要。

樊登:用我的话讲叫“折腾”,生命力来自折腾。

张晓萌:对。这个同学不是刚刚毕业吗,我送给他一句话——因为我最近也做了很多的思考,也因为写这本书,回顾了我自己的人生——当你有些问题暂时想不清楚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先去在生命中发现美好,也就是要觉察现时此刻,把快乐留给今天,把问题暂时留给时间。当你想不清楚的时候先不要纠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你发现了美好,找到了快乐,说不定很快你的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樊登:好。第二个问题:年近四十,觉得自己工作没有太大意义,陷入了中年危机,想到自己年轻时候很喜欢话剧表演,一方面想去逐梦,另一方面家里有老有小,似乎我的这个梦想显得很不切实际,我该怎么办?

张晓萌:这就是刚才咱们谈到的那个问题,大家永远都会觉得自己需要养家糊口,所以没有办法去打造另外一条腿。其实不是,你继续做你该做的事情,这不影响你去逐梦。你可以去参加俱乐部,如果你非常忙,你可以一周去一次、一个月去一次,去发现美好。除了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我还有一个工具,就是每个月记录一个灵动瞬间,这个在笔记本里面也有相应的设计。每个月到月底的时候,我会发一条朋友圈,发朋友圈不是九宫格吗,我要抓住这个月发生的九件特别小的事,我在训练自己这种捕捉美好瞬间的本事和能力。如果一个月过去了,你连九个瞬间都没有捕捉到,那么可以说你是不会生活的。像我原来希望自己能够学跳舞、学水彩、品红酒,其实这些事都不需要等到我退休以后再做,我也很忙,我现在每天出差量、上课量也很大,但我依旧可以留出来一部分时间去做我认为美好的事情,激活美好体验。其实和这个网友的问题是一样的道理。

樊登:下面这个问题很重要:孩子读书很努力,但是成绩上不去,孩子自己的挫败感很强,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帮助他?

张晓萌:这个问题可能大家有些误解,所谓“挫败感很强”的这件事情,我的认知是因为我们已经给孩子附加上了一定的大人的标准,孩子心目中的“我不够好”,是因为大人给了他一些标准。那家长得想一想,得把这件事往长远了想。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我曾经就觉得,以后我的孩子怎么着也得上个常春藤吧,怎么着也得这样,怎么着那样吧……我现在就不这么想了,我现在跟他们所有的对话就是要他们想远一些。每一年我都要他们定连贯性的目标,千万不要说要上什么大学,这个不是那么重要的事。你能够上,特别好;如果你不能够上,没关系,我们需要想得更远一步,想未来要做什么,在你长大以后,什么东西是能够让你既感到快乐又擅长的。现在我给他们注入的更多是这种思维模式。所以,首先家长得改变,家长的改变特别重要,我觉得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要看孩子追求的是什么,未来能不能做有意义的、快乐的事情,做他擅长并喜爱的事情,我觉得比现在你给他灌输一个“我要考多少名、多少分”的想法重要。

樊登:顺便我也想提醒各位家长一句话,就是不要抢占了孩子的梦想。好多家长喜欢抢占孩子的梦想,告诉孩子“你得上清华,因为爸爸没考上,所以这是你的责任”。一旦你把孩子的梦想这个东西抢占了以后,孩子就失去动力了。孩子是不愿意跟你实现同一个梦想的,因为这没有成就感。

张晓萌:那是你的梦想。

樊登:如果一件事情你做了半天,最后发现做了一件你爸让你做的事,这太没有个性了。所以你一旦抢占他这个确立梦想的机会,他反而就不要这个东西了。

张晓萌:没错。

樊登:他会觉得没劲。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告诉孩子“你不上大学也没事,不上大学咱家也能养得起你,你最多在家啃老,我不怕”,这时候孩子的梦想会生发出来。你得让他自己找到一个目标,而不是我们硬塞给他一个目标。

同时也推荐大家能够读一读这本书,去给自己的生活注入一些韧性。韧性是生命力,只有生命才会有这种坚韧的感觉。人生不是一种矿物质,不是一块钢铁,人生需要韧性。所以希望能够让大家喜欢这本书。多读书,读书能够点亮生活。

谢谢晓萌教授,也谢谢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

张晓萌:谢谢。

 

思维导图

 

- Posted in: Career

- Tags:

0 条评论 ,1,248 次阅读

发表评论

  1.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