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水深 03 | 理解 [ 用户任务 ] 的 [ 颗粒度 ]

颗粒度并非一个准确值

蒜苗遇到了一个新问题:最近正在设计APP的注册界面,经常被吐槽思考问题的『颗粒度』太粗糙。虽然上网查了很多资料,但依然没搞清楚所谓『颗粒度』到底是什么意思,遂提问求助。

关于如何理解『颗粒度』,Hozin给蒜苗举了一个小例子: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一首著名的唐诗,站在不同的维度剖析这首诗,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

假如按照『语句』和『文字』划分,这首诗分为4句,共28个汉字,如下图:

语文老师通常会按照『词性』划分,辨别诗中的景物,如下图:

书法家会考用虑繁体字的笔画数量去划分,如下图:

古汉语中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可以用『长短句』的格式(句读)划分,读起来与『绝句』风格有所不同,如下图:

通过《早发白帝城》的例子,不难发现: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划分形式(句、字、笔画、词性);同一件事物,即便有相同维度,因为格式的尺度不同,也会有迥异的结果(绝句、长短句)。

语言是逻辑思维的产物,每当人们用语言交流,如果双方没有在同一个维度上,就会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情况;在同一个维度上,沟通双方也要默许一些话题的范围,比如礼貌、节操、底线、尺度。

尺度,就是『颗粒度』。它是用来在某一维度上控制事物划分相对值;它并不是一个准确值,而是一个由『上限』和『下限』组成的区间。

如上图所示,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颗粒度』的上限和下限形成了两层筛选结构,能够避免两种问题:第一种是『主题太大,抓不住重点』,第二种是『太深入细节,无法形成通用观点』。

所谓『颗粒度太粗』,就是上限的孔径比较大,毫无遮拦;所谓『颗粒度太细』,就是下限的孔径比较小,事无巨细。

『任务』的无穷拆解

蒜苗继续提问:『颗粒度』太抽象了!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使用颗粒度,能否举例说明呢?

回答此问题,必须先明确一下思考维度,因为跨维度讨论『颗粒度』完全没有意义。本系列的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用户任务』,那么就以『任务』为主题进行讨论。所谓『任务』就是『某人Who』因『某动机Why』在『某时When』去『某地Where』以『某手段How』完成『某事 What』,即达到『目标结果』。已有无数文章写过5W1H,不再赘述。

关于使用『颗粒度』分解任务,有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把大象放进冰箱,应该分为几个步骤?

普通人通常划分为三个步骤:

1.打开冰箱门
主要关系是【人】>【冰箱】,与【大象】无关

2.把大象放进去
主要关系是【大象】>【冰箱】,其中【人】是次要关系

3.关上冰箱门
主要关系是【人】>【冰箱】,与【大象】无关

这种划分的『颗粒度』比较粗糙,并且存在一个逻辑上的硬伤:大象身体非常庞大,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冰箱!

蒜苗灵机一动:可以牺牲了大象,把它切碎放进冰箱,就变成了四个步骤:

1.打开冰箱门 2.把大象切碎 3.把大象碎块放进冰箱 4.关上冰箱门

如果可以牺牲大象的性命,把它放进冰箱,不仅需要四个步骤,Hozin认为至少需要九个步骤:

1.打开冰箱门
【人】>【冰箱】

2.拿起斧子
【人】>【斧子】

3.砍碎大象
【斧子】>【大象】

4.放下斧子
【人】>【斧子】

5.捧起肉块
【人】>【大象】

6.来到冰箱旁边
【人】>【冰箱】

7.肉块放进冰箱
【大象】>【冰箱】(【人】次要)

8.循环5>6>7直到没有肉块 9.关上冰箱门
【人】>【冰箱】

“嗯,我好像忽略了斧子的存在……”蒜苗突然明白了什么。

在思考中丢失某些实体,有时候是致命的错误,所以请蒜苗坚持练习『概念设计』,那会大大减少『思考不全面』的情况。

九个步骤,并不是终极的拆分方法。只要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把大象放进冰箱,这个任务可继续拆解下去。步骤链条会越来越长,每一个步骤上的环节会越来越短,没有穷尽。

蒜苗继续又问:以『任务』维度来说,是不是思考『颗粒度』越细越好呢?

在设计师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当然是越细致越好;但是不要忘记,『任务』的前面还有『用户』二字,输出给用户的任务可未必越细越好,比如:

司令给师长布置任务:攻击并占领某城市
师长给团长布置任务:攻击并肃清某道防线
团长给连长下达任务:控制并占领某个制高点
连长给班长下达任务:摧毁某座碉堡
班长给战士下达命令:拿上炸药包,冲上去炸碉堡

司令和师长不会关心炸碉堡这类小任务,战士们也不一定都理解司令的战略部署。所以,脱离业务规则和用户,无法空谈『用户任务的颗粒度』,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改变『颗粒度』,组合可能性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从发现微生物开始,一直到分子、原子、质子、电子、夸克……越来越微观;另外一方面,不断发现新的星系、星云、星团……越来越宏观。

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通常是先发散再汇聚。注册界面看似简单,所以设计师通常都按照主流竞品直接借鉴;但是,注册界面的确存在着多种变化,下面依靠用户任务的『颗粒度』,尝试找出来一些『变化的可能性』。

整理需求,用户完成注册需要提交以下4个数据项目:

手机号码(需要验证) 头像 昵称 性别

按照『把大象放进冰箱』的拆解方式,Hozin列出了9项用户任务(只要思考充足,可以拆解出更多任务),其中『裁切图片』需要独占一个界面。

  • 填写手机号码
  • 发送验证码
  • 填写验证码
  • 匹配验证码
  • 选择本地图片
  • 裁切图片(独占界面)
  • 上传图片
  • 填写昵称
  • 选择性别

假如每一项的都是A,那么将相互关联的多个A进行聚合,可以产生出2A、3A、4A等。这些组合通过『颗粒度』的双层筛选,便可得到不同的『用户任务拆分方案』。

第一种方案:

将所有的A放在一起形成『注册界面』,区间为上限8A,下限1A的任务颗粒度。

第二种方案:

聚合注册主键相关任务,形成『创建账号』界面;聚合其他个人资料相关任务,形成『完善资料』界面;区间为上限4A,下限为1A的任务颗粒度。

第三种方案:

手机、验证手机、头像、昵称、性别,此五项各自分配界面;区间为上限3A,下限为1A的任务颗粒度。

说明:因为『裁切图片』界面永远独占,所以3个方案『任务颗粒度的下限』都是1A

以上3个方案,采用不同的『任务颗粒度』,虽然界面数量不同,但都遵守了『一个界面只有一个用户任务』的原则。例如,设计师把『填写手机』和『验证手机』合并为『创建账号』,就组合出新的界面(用户任务)。

如果设计师理解了『颗粒度』是一个区间值,就不会呆板的以准确数量进行划分,在相同上下限范围之内,就会有多种任务组合,如果不断的优化组合,可以得到更多方案。(某个『任务颗粒度』之下,未必只有一个方案。)

蒜苗有些疑惑:“输出这么多方案,哪个才是最佳方案呢?如果没有最佳方案,作为交互设计师,会不会显得不专业?”

所谓『专业的交互设计师』,并非是直接输出一个『最佳方案』,而是输出『尽可能多的设计可能性』为产品迭代提供『变异基因』,这样验证『最佳方案』的机会才能增加。最佳方案被用户踩在脚下,并不在设计师手里。

小结

『颗粒度』,指在某一维度,由上限和下限组成的双层筛选区间。任务可以无限拆分,设计师应尽可能思考细小的颗粒度;但是,不同用户需要的任务颗粒度不一样,设计师要根据具体业务组合出各种可能性,通过用户使用去验证最优方案。

- Posted in: Columns

- Tags:

0 条评论 ,3,592 次阅读

发表评论

  1.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

Top